丁玲形象的媒介建构(1927-1949)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玲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文学界、政界乃至传媒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的形象被受众、媒介和文化研究者等传播者不断塑造着。在习以为常的观念中,丁玲经常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形象出现,却少有人思考这种形象的形成原因和依据。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在搜集了1927—1949年媒介对丁玲报道资料的基础上,思考了丁玲这一公众人物在媒介传播中的形象,并分析这种形象的形成过程(即媒介报道框架)、表现及原因。本文认为,媒介在建构丁玲形象的过程中,提供了这样一种认知框架:成名初期的丁玲作为一名有着创作天赋的才女形象出现,在写作、感情和生活中都敢于探索和追求自我;南京囚禁时期的丁玲则作为“失踪左翼女作家”的形象出现,媒介为吸引受众,挖掘了大量丁玲以往的消息;在抗战时期,丁玲则以“西北战地服务团领袖”和“妇女活动的领导者”形象出现,此时的丁玲已发生了由“自我”向“社会”的转变;在解放时期,丁玲在媒介中一跃成为了“女共产党巨头”和“红色文化人”的形象。从1927—1949年,媒介在丁玲形象的建构之路中,受到了很多报道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两点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框架和文化因素的隐性制约。因此,本文认为,在认知媒介丁玲形象的过程中,除了把握其形象的具体表现,还应分析形象的建构过程及原因。
其他文献
水体铊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态环境。近年来,铊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各国政府和组织对铊在各类水体中的允许含量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安全控制标准,但当今还缺乏较为行之有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让广大人们“谈食色变”。首先对受害
旅游合同是旅游者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为特征的精神利益合同。当旅游经营者的违约行为致使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时,就需要赔偿旅游者的精神损害。但是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都
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范式,小说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小说结尾的处理同样如此,与传统小说和同时代小说有所不同。小说结尾的深刻立意是鲁迅小说在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情景理论的集大成者,其情景理论的主要思想在《姜斋诗话》中都有所体现。他对前人的情景理论做了系统性的总结并加以突破、创造,使情景理论发展为具有辩证思
“梦感通灵”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根深枝茂的主题之一。它从原始灵魂崇拜和占梦观念中走出,逐渐被作者建构成了表现世俗情愫、信念和经验的形式。正是因为中国自古而
<正>曾燠(1759—1831),字庶藩,号宾谷,江西南城人,清中叶著名诗人、学者。他初任两淮盐运使期间,标举风雅,奖掖后进,广交天下诗客。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建立了题襟馆。这是
陈岩肖《庚溪诗话》成书于南宋孝宗年间,其论诗继续了北宋以来“论诗及事”的批评传统,闲散漫谈的感性风格中,理论色彩却没有缺位。在元祐解禁的政治背景下,元祐诸人成为可触
古代戏曲作为一种以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要素综合而成。其中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是戏曲文学性的代表。戏曲创作过程中势必面临着素材来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