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民族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本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个案,从民族院校及其学生的独特性出发,探讨在就业压力普遍存在的结构性背景下,是什么加剧了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
本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2008和2009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配额与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文传、理学院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抽取500名学生进入样本,以问卷的方式对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择业思想与行为、目前就业状况等方面进行测量,并在横向和纵向上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访谈,对他们的择业观、择业行为与择业经历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同时,笔者通过访谈就业办老师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近五年各院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分布等资料,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对以上调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专业方面,就业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即文学与新闻传播、理学院与朝语系的就业状况相对较好,而其它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像维语、哈语、蒙语、藏学等就业率却非常低;学生的择业思想和行为方面,就业预期普遍高于现实情况,但也存在差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就业资本拥有程度的不同均对就业结果和质量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利用吉登斯的结构与能动性理论、社会化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展开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以下结论:民族院校毕业生受其自身社会化的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比较匮乏,从而在有限的就业“资源”面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同时作为“结构”中的“行动者”,他们又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剧了其就业困境。
最后,笔者对民族院校如何走出就业困境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学校方面,应适应形势要求,实现角色转变,即新世纪的民族院校不再仅仅是民族人才的培育基地,更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将民族文化推向市场的重任;学生方面,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成功就业的同时更应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度以及民族人才市场的开拓,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