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Pd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蒽醌加氢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obertro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可持续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过氧化氢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蒽醌法作为生产过氧化氢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流化床工艺及固定床工艺。与固定床蒽醌加氢工艺相比,流化床工艺氢化效率高,相关副反应及氢化降解物少,但是催化剂与反应液分离困难,造成设备能耗高,催化剂使用寿命缩短。因此,针对流化床蒽醌加氢催化剂利用率低、分离成本高等问题,本论文以设计具有蒽醌加氢活性和磁响应性的催化剂为目标,开展了磁性Pd基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探讨了惰性包覆层以及磁性体的含量等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尺寸均一、呈球型结构、分散型好的Fe3O4微球颗粒。通过Si层包覆制备出了磁性核壳结构催化剂。催化剂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氢效可达7.67 g/L。通过分析,惰性层的保护降低了Fe与Pd之间的接触,在磁性Fe3O4表面与活性层之间形成了有效隔离,同时起到支撑和提供反应场所的作用,使催化剂既保持了蒽醌加氢活性,在外磁场下可以快速分离。通过混捏法制备了一种直接添加Fe3O4为助剂的磁性Pd基催化剂。结果发现,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结构,形貌规整,各组分分散均匀,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蒽醌加氢活性,随着Fe3O4添加量的增加,催化剂氢化效率和磁响应性增大,氢效最高可达10.65 g/L。催化剂在使用5次后仍表现出良好的可循环使用性和稳定性,催化剂回收率大于97%。通过分析,磁性组分与活性不进行惰性层保护,直接添加Fe3O4作为助剂组分,有助于提高催化剂蒽醌加氢活性。利用原位沉淀法和水解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复合催化剂,考察了磁性Fe3O4的添加方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e3O4理论生成量为40%时具有更高的蒽醌加氢效率(8.69 g/L),水解沉淀法制备的磁性复合催化剂活性降低,氢效最高7.68 g/L,可循环使用性能变高,发现原位沉淀法增强了Fe3O4与Pd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催化剂蒽醌加氢活性,水解沉淀法增强了Fe3O4与γ-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循环使用性能提升。
其他文献
地震勘探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其通过人工激发并记录地震波,利用计算机对所采集的地震记录进行加工、改造,以获取地下介质的构造分布信息。野外采集的地震记录中存在大量随机噪声,噪声导致地震记录分辨率降低,也使后续数据处理无法实现保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减弱地震记录中的随机噪声,恢复出原始的“干净”的地质构造,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地质构造的断层、尖灭等细节特征。滤波技术能够滤除噪声,常规的
海冰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高纬度航运,油气勘探及黄渤海沿岸区域的生产生活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减少海冰带来的负面影响,海冰类型等海冰监测参数的准确提取无论对于科学研究还是生产生活都是必要的。遥感技术不仅能够获得长期、大范围、实时的监测影像,而且能在海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全天时、全天候地监测其势态和过程,并对冰情进行全面、迅速和准确地评估。因此,遥感影像成为海冰监测的主要手段。本文围
精馏作为化学工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分离技术,其能耗约占化学工业总能耗的40%以上,且存在设备投资大、热力学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精馏技术,降低精馏过程能耗,提高其分离效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常规精馏分离三元混合物需要两台精馏塔,存在能耗高、设备数量多、分离成本高等缺点。半连续精馏作为一种过程强化技术,可以使用较少的设备实现多组分的分离。然而,目前针对半连续精馏的设计研究较少,尚没有形成
焊接结构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连接方式,而焊接残余应力的存在影响了构件的性能,使设备的安全出现隐患。超声冲击处理以其高效、简便的特点被广泛应用。目前,超声冲击处理的研究多通过试验手段,其模拟方法由于冲击过程和输入参数的简化在准确性上有待提高。针对该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准确描述超声冲击过程的数值模拟改进方法,将超声冲击过程分解为冲击头运动阶段和冲击头作用阶段,与焊接过程进行耦合计算,并加以试验对比
润滑油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添加剂的降解,空气的氧化作用及外来水分的混入,其理化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失去润滑作用成为废润滑油。由于废油中含有大量的金属添加剂及氧化胶质等杂质,直接排放或燃烧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且这些杂质在废润滑油固定床加氢再生成基础油时会造成管路结焦及催化剂中毒失活等问题。因此,本文以一种废润滑油为原料,采取了脱金属-萃取的低温预处理工艺对废油进行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大部分金属添
如何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活化甲烷的C-H键,将甲烷转换成更易被存储利用的有机衍生物,是现今社会催化领域最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为应对甲烷活化的挑战,光催化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绿色的反应策略,即利用羟基自由基(·OH)实现C-H键的断裂。通过构筑FeNx中心,实现甲烷C-H键在该中心上的断裂。以亚铁盐为金属源,二甲基咪唑为配体,制备前驱体,再利用高氮含量的三聚氰胺为分散剂,不同比例的二者混合物进行焙烧以
油田在采油过程中为了降低开采成本,稳定油田产量,常常采用注水开发。油藏储层中含有大量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在遇到注入水后体积膨胀进而分散甚至随着注入水运移,堵塞储层孔隙、岩石孔喉,导致注水压力增大,减小油田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常常加入粘土稳定剂稳定油藏储层,提高油田产量。随着石油开采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地层温度高,渗透率低,这对粘土稳定剂的耐温性能和分子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和分子结
森林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但随着森林覆盖的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因时空而异。然而仍然缺乏能够预测森林覆盖空间分布的工具,同样需要了解森林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以保护或加强其长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森林预测模型以分析森林覆盖变化中的关键驱动因素。针对澳大利亚科学院水土所(CSIRO)提供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森林数据集,先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人工神经网络(AN
通过野外考察、实地走访、采集鉴定及资料整理,对广东国营洲瑞林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发现药用植物共有105科300种;物种最多的为菊科,占比8.0%,具有优势科特征,而主体为小型科,以期更好地保护利用药用资源,开发洲瑞林场药用产业,实现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沥青质分子容易聚集、易于沉析的性质给原油生产、运输和重质油加工过程带来许多问题。目前人们对沥青质分子结构、聚集性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如何减缓或阻止沥青质分子聚集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某石化公司减压渣油沥青质(AS-QT)和加拿大脱油油砂沥青沥青质(AS-CD),对沥青质进行化学修饰,并结合仪器分析方法研究化学修饰对沥青质超分子聚集的影响,揭示沥青质分子中某些基团对其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