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朝鲜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以《皇城新聞》为中心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研究作为《皇城新闻》的主要读者的近代朝鲜知识阶层对于中国有着怎样的认识,以及《皇城新闻》通过其新闻宣传所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怎样的思想。虽然关于《皇城新闻》的研究已有许多,但是关于近代朝鲜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的认识观念的研究却很少。  和中国建交以来,朝鲜许多人往返于两国之间。他们对中国留下了多种不同的印象,也留下了不少的文字记录。他们口中表达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一样吗?他们又为什么对中国有了此番印象?今天我们眼中的中国与我们祖先眼里的中国相对比,不禁让人对古今中国的异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进而研究并分析在大韩帝国时期,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是此课题历史脉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皇城新闻》创刊于19世纪90年代后期,此时帝国主义列强对韩国侵略的加速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崩溃,全国民族危机意识高涨。在此情势下,为赢得支持势力,各大报纸纷纷创刊。先有《独立新闻》,后有《每日新闻》、《帝国新闻》和《皇城新闻》。这些报纸都以自主独立和自由民权为基本思想,而无论是《每日新闻》、《帝国新闻》还是《独立新闻》,都面向于普通民众,以纯韩文的形式发刊,但《皇城新闻》采用的是韩文汉文的混用体,发刊的主要对象是当时所谓的改新儒学派。《皇城新闻》虽然接受西方文化,但仍主张以传统儒学精神为基础的温故知新精神,也就是说,《皇城新闻》把重点放在了启蒙民众和唤醒当时作为社会支配阶层的儒生上。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着力摆脱以西方为世界中心的思想,坚持以儒学为本,取其精华并同时引入“新学问”,尤其是运用近代科学以探寻国家复兴的道路。  虽然在近代以后,韩国社会开始重视对中国的他者化,但不是所有近代韩国舆论都持有对中国他者化的态度。经历了整个大韩帝国时期的《皇城新闻》是研究韩国舆论和韩国读者对于中国多样性看法的绝好的历史实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从文明进步的角度可以看出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否定评价逐渐扩散,《皇城新闻》创刊初期也着眼于当时中国的后进性,但在其后期我们也能发现对中国进行积极评价的部分,并将中国视为自强进步的标杆。  《皇城新闻》对于中国认识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虽然在初期,中国国内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遭受严重打击,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但《皇城新闻》仍然认为中韩两国需要互相实现文明进步,从而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改革实施的期盼。而从中期的《皇城新闻》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英日组建同盟和日俄战争的背景之下,两国之间产生了一种一体感,韩国和中国都努力摆脱其他国家的控制,渴望早日恢复韩清自主,更希望重新建立复兴的东亚。最后,后期的《皇城新闻》在韩国社会开展自强运动的现实背景下以教育,增产,立宪为中心,希望为了未来韩国的独立,从中国接收近代化进程中获得连带的效应。  本论文将持续关注新的研究课题,希望能为深入研究和重现历史上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有所贡献。因为这不仅能够审视既有研究的现状,也有助于把握近代以后韩国人对于中国的各种观点的持续性的变化,还能有助于观察韩国人对于中国认识的时代性和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观点变化过程。本论文的研究过程充分审视和反映历史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通过积极运用舆论界的深度研究成果和相关资料,从而把韩国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轨迹更细致、生动地展现出来。
其他文献
2008年3月7日,国际认证行业的领导企业Nemko在上海浦东张江举行了Nemko75周年纪念暨上海联广认证有限公司开业庆典。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副局长谢军先生,挪威驻中
指尖的冷意,让人感觉冬天不曾远去。只是原本寂寥的路边,忽然之间开出许多细小的花来,单调的街景色彩渐增,春来的心情油然而生。过年的味道,在元宵节结束时便正式散去,如同渐
6月28日,“诚威天下,合赢四海”2008年威王全国经销商峰会暨威王集团18周年庆典隆重举行.200多家合作伙伴,400多位代表,数十位地区政要,济济一堂,历数威王在过去一年的成长历
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继而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的20篇高校简介为语料,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Fairclough的文本、话
克孜尔石窟——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四、克孜尔壁画中的佛陀们(下)2、坐佛:克孜尔佛陀造像中,除了大量站立画像外,还有数量颇多的坐像。与后期佛教造像中多采用一成不变的结跏
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二语学习成效的关键性因素。然而,学习动机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在长期并且枯燥的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动机,他们可能会出现动机
建筑产生于人类对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当建筑在物质之上无意中反映出人类某种精神需求的时候,才成为了“艺术”。建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中国只是近七、八十年的事情。生产过
近日,由中建三局天津117大厦项目研发团队完成的《复杂高层建筑高效抗震结构体系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天津117大厦C50P8超大体积筏板混凝土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
童谣,作为可以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对日本近代最大的童谣诗人北原白秋的“创作童谣”的研究也显得意义深远。本文中,笔者搜集并统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