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心脏康复意愿、疾病感知及健康促进行为的纵向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出院六个月心脏康复意愿、疾病感知、健康促进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探索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六个月内心脏康复意愿、疾病感知、健康促进方式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3为提高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提供有效健康教育。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律失常科行消融手术,符合纳排标准的房颤患者125例。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在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及出院六个月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康复量表、疾病感知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中文修订版。应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房颤患者共12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失访18例,失访率为14.4%。2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的心脏康复意愿得分为(39.37±5.89)分,出院三个月时的心脏康复意愿得分为(41.60±5.55)分,出院六个月时的心脏康复意愿得分为(43.73±5.97)分,出院六个月三个时间点的心脏康复意愿呈上升趋势(P<0.05),两两比较心脏康复意愿差异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次数、基础疾病史和症状严重程度是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心脏康复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三个因素解释27.4%的变异。3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的疾病感知得分为(50.08±9.76)分,出院三个月时的疾病感知得分为(52.63±8.42)分,出院六个月时的疾病感知得分为(47.50±10.33)分,出院六个月三个时间点的疾病感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两两比较疾病感知差异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次数、房颤类型和症状严重程度是消融术后房颤患者疾病感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三个因素解释38.4%的变异。4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00.45±15.41)分,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三个月时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07.47±20.28)分,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六个月时的健康促进行为得分为(112.24±20.48)分,出院六个月三个时间点的健康促进行为呈缓慢上升趋势(P<0.05),两两比较健康促进行为差异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基础疾病史和症状严重程度是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健康促进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三个因素解释37.9%的变异。结论1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及出院六个月三个不同时间点的心脏康复意愿处于中等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心脏康复意愿存在不断升高的趋势。心脏康复需求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房颤症状严重程度上,还体现在住院次数及基础疾病史上,临床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课程安排,因人施教,提高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积极性。2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及出院六个月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疾病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疾病感知存在缓慢上升后急速下降的趋势。疾病感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房颤症状严重程度上,还体现在住院次数及疾病类型上,临床医务人员在出院后对房颤患者进行继续健康教育,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患者获得正确的疾病认知,保持正确的心态。3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出院时、出院三个月及出院六个月三个不同时间点的健康促进行为处于中等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健康促进行为存在缓慢升高的趋势。健康促进行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房颤症状严重程度上,还体现在职业及基础疾病史上,临床医务人员应提示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早期康复干预,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具有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项目,保持正确积极的作息习惯,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
其他文献
目的1明确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现状。2分析PCI术后患者家庭关怀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方法2019年11月~2020年10月,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6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为一般情况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及总体幸福感量表,分别用于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家庭功能、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采用SPSS 24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采集研究对象血清,对其血清磷脂脂肪酸谱的组分和含量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测定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IL-2、IL-6及TNF-α的水平,研究血清磷脂不饱和脂肪酸谱和炎症因子IL-2、IL-6、TNF-α的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并对他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拟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随
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现状;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高磷血症的非疾病性影响因素,为医护人员发现易患病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辅助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患者血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腹膜透析中心患者180例,调查时间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hronic Disease Self-E
目的:肌硬膜桥(Myodural bridge,MDB)是枕下区深层肌经寰枕后膜、寰枢后膜连接上颈段硬脊膜的结缔组织桥,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及项韧带均参与肌硬膜桥的组成。已有研究证明肌硬膜桥在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肌硬膜桥作为进化过程中没有退化的结构,其存在必定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以往研究已对肌硬膜桥的生理功能做出了推测,本课题组提出了头部运动可能通过肌硬膜桥为脑脊液提供了循环动力的功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比不同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的差异性,从疾病感知、希望水平、医院焦虑抑郁、一般自我效能、疼痛方面分析其对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水平的相关作用。为医护人员从多方面制定降低下肢关节置换患者恐动症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全膝关
目的:Hack于1995年首次提出肌硬膜桥的概念,即枕下区头后小直肌、寰枕后膜与硬脊膜之间存在的致密纤维连接。此后,众多学者对这一特殊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的研究显示,枕下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以及项韧带等结构均参与构成肌硬膜桥,并且相互关联,形成“肌硬膜桥复合体”。本课题组对哺乳纲5个目中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证实肌硬膜桥在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说明肌硬膜桥是一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恐惧疾病进展及成人依恋的现状,并就三者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探究成人依恋在恐惧疾病进展与自我管理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为今后医务人员通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及成人依恋,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提供新的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01月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蒙汉族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内蒙古中西部3个盟市25所小学及幼儿园16 784名314岁儿童进行调查。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RS)进行初筛,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进行复筛,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V)及儿童既往史和临床表现确诊。结果本次调查确诊为儿童ASD患者的有54名。总患病率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