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规叙事视阈下伊恩·麦克尤恩小说《坚果壳》中的伦理嬗变解读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n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恩·麦克尤恩作为著名的作家之一,享誉当代英国文坛,被誉为“国民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关注谋杀、乱伦和暴力等主题,后期作品则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涉及国际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其新作《坚果壳》(2016)结合他早期和后期作品的写作主题,以胎儿视角讲述一个谋杀故事,情节上戏仿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由于本部作品是麦克尤恩的新作,暂时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其学术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论文试图结合反常规叙事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等相关理论解读《坚果壳》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反常规性”,以此来探究暗含在反常规叙事形式下的伦理问题和人性迷失现象,以期引起现代人对伦理和人性缺失问题的关注并提出重获伦理、回归人性的方法。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麦克尤恩及其新作《坚果壳》,梳理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简述本论文的理论框架,指出研究的可行性并概述论文主题及论点。第二章剖析胎儿叙述者与特鲁迪、约翰和克劳德之间错位的伦理关系,揭示错位的伦理关系使胎儿迷失伦理身份。第三章探讨在混乱的伦理关系中,胎儿受反常规情感控制下陷入的“生存还是毁灭”伦理困境,指出麦克尤恩对伦理困境问题的持续关注。第四章阐释了胎儿在反常规空间中所做出的伦理选择,提出伦理选择是走出伦理困境,救赎人性迷失的关键所在。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揭示当代社会存在的伦理缺失和人性迷失的现状,警醒当代人的同时给予希望并提供救赎的办法,即通过新生力量的融入来救赎缺失的人性和丧失的伦理道德。
其他文献
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应该绝对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意图。因此长久以来,译者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地位逐渐受到关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此类研究中,大多着重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甚至把译者主体性简单等同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积极发挥其能动作用,但也受到种种内因和外因的限制,表现出受动性。译者主体性,是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大写指在书写或印刷时使用大写字母或将首字母大写(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在英语中,大写在语法和修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汉语为意音语言,其中不存在大写。中国学生在阅读全大写文本时普遍有很大困难。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眼动实验探究大写对中国学生英语阅读的影响,同时对比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时的表现。  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问题:(1)与一般文本相比,中国学生
学位
动机和焦虑感是情感因素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效果。翻转课堂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焦虑感,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但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效果如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  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包括问卷,测试和访谈,以大连民族大学2017级两个非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以下研究问题:(1)翻转课堂教学模
学位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描绘了诸多佛教,道教,儒教的人物形象,同时这些人物形象也体现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深入探究人物名称英译,本文选取两部由余国藩以及詹奈尔所译的《西游记》英文全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根据人物的不同属性,将《西游记》中的人物名称分为妖魔鬼怪,神仙,凡人三类,利用符号学作为理论框架,分别举例说明各人物名称所蕴含文化内涵以及符号学意义。在符号学理论指导下,本文挑
学位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大潮流中,国家形象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关系学、国际传播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语言学领域学者主要以新闻、演讲语篇等为语料进行国家形象的他者构建与自我构建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一是通过梳理某一时期西方人的中国观进行国家形象的历时研究,二是通过社会学调查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国外媒体对
学位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Band 8)是国内一项专门为英语专业学生设计的大规模标准参照考试,也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最高水平测试。自1991年首次开考以来,TEM-8至今已经走过了28年,历经2004年与2015年两次重大题型调整。2015新版的题型调整方案不仅将阅读理解部分的分数权重由20%提升到了30%,而且根据赵德全(2016)的研究,
学位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将中国典籍翻译成英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典籍英译已成为东西方翻译界中一个热议的话题。在中国,由汪榕培教授提出的“传神达意”被看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典籍英译翻译思想,在过去近20年里得到诸多学者和译者的接受并应用于实际。“传神达意”思想的普及,应归功于汪教授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  本文以原则—参数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中国著名戏剧典籍《牡丹亭
学位
元话语是用于组织话语,帮助读者理解命题内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语言手段。作为元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动元话语主要帮助作者传递信息,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同时建立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近年来对元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语篇,语言教学和演讲等方面,对新闻发布会相关研究却甚少涉及。本研究以Hyland(2005a)互动元话语的分类模式为基础,将美国每日新闻简报和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
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探究蓝诗玲英译《马桥词典》与《鲁迅小说集》中方言、歇后语、成语、谚语、俚语、惯用语等乡土语言的可译性限度。  本研究拟探讨蓝诗玲版《马桥词典》与《鲁迅小说集》中影响各类乡土语言可译性限度的因素;从相对不可译向可译的转化中,译者蓝诗玲秉持的翻译原则;蓝诗玲的翻译行为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关系。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涉及个案分析法与语料库统计法。  经研究发现,源
学位
道歉在本质上是一种补救性实施行为,也是一种注重听话人面子需要的礼貌性行为。道歉的基本功能是对冒犯的行为提供补救措施,恢复交际双方的和谐关系。作为维护人际关系和恢复社会平衡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随着道歉言语行为成为变异研究的一个关注点,因而社会语言学领域的道歉言语行为变异研究也日益丰盈。以往学者大多倾向于研究性别差异对道歉语使用的影响,而在多种社会变量共同作用下的道歉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