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ctDNA基因突变与化疗反应性的关系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及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基因突变与化疗反应性的关系,筛选能够用来监测或预测化疗反应性的突变基因。
  方法:
  1.研究设计:收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液标本,并前瞻性的观察患者的化疗反应性。通过比较反应性不同的患者ctDNA基因突变的差异,探讨ctDNA基因突变与化疗反应性的关系,筛选能够用于监测或预测化疗反应性的突变基因。
  2.研究对象的选择:1纳入标准:原发性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FIGO分期为IB2或IIA2期;诊断经病理证实;化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于我院完成2-3个周期的卡铂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2排除标准:宫颈转移性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外院接受化疗者。
  3.化疗反应性评估:根据患者化疗前后MRI提示的肿瘤大小,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进行评估。按照疗效对患者进行分组,反应组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无反应组包括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
  4.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cell-free DNA,cfDNA)样本及基因组DNA(genomic DNA,gDNA)样本的制备:
  1)血样收取:用含EDTA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化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2ml。采血后4小时内离心留取血浆并完成cfDNA的提取。
  2)cfDNA提取:用QIAamp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 Kit进行cfDNA的提取。
  3)gDNA提取:用TIANamp Genomic DNA Kit进行gDNA的提取。
  5.ctDNA二代测序:
  1)建库:cfDNA质检合格后,采用Human Comprehensive Cancer panel(QIAGEN),通过多重PCR的方法将cfDNA样本的160个癌症相关靶基因区域捕获下来构建文库,文库中的DNA片段通过杂交固定于flow cell的表面并通过扩增形成簇,而后进行测序。
  2)测序:于Illumina的HiseqX1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平均测序深度为5000X。
  6.数据分析:
  每例cfDNA样本经PCR对Human Comprehensive Cancer panel(QIAGEN)中的目标基因进行靶向扩增、分离后获得ctDNA,每例ctDNA样本与配对的gDNA样本的测序数据对比分析,得到每例ctDNA对应的肿瘤特异性体细胞突变。配对比较无反应组及反应组患者化疗过程中ctDNA中突变基因及突变位点的改变,及两组患者化疗前ctDNA突变的差异,并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与化疗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
  1.一共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IB2期5例,IIA2期3例;疾病稳定或进展者5例(无反应组),完全缓解3例(反应组)。
  2.配对比较同一患者化疗前后ctDNA突变,结果显示:
  1)突变数目:
  突变基因数目:在无反应组中,化疗后ctDNA中发生突变的基因数目减少(患者1#和4#)、增多(患者3#和5#)或变化不明显(患者2#),无明显规律;在化疗反应组中,3例患者化疗后ctDNA中发生突变的基因数目均较化疗前显著增多,化疗后突变基因数目分别为化疗前的1.92倍、1.27倍和2.17倍。
  突变位点数目:在无反应组中,化疗后发生突变的位点数目减少(患者1#和4#)、增多(患者3#和5#)或变化不明显(患者2#),无明显规律;在化疗反应组中,3例患者化疗后ctDNA发生突变的位点数目均较化疗前显著增多,化疗后突变位点数目分别为化疗前的1.96倍、1.59倍和2.45倍。
  2)无反应组化疗前后ctDNA突变的变化:
  突变基因:ctDNA中有2个突变基因在无反应组4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了变化,为ERBB2及AKT2;有13个突变基因在无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了变化,为NOTCH1、DICER1、PBRM1、CDK12等。
  突变位点:ctDNA中有1个突变位点在无反应组4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改变,对应的基因为CIC;有12个突变位点在无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改变,对应的基因为MTOR、FGFR3、EZH2等。
  3)反应组化疗前后ctDNA突变的变化:
  突变基因:ctDNA中有9个突变基因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了变化,为PIK3R1、EGFR、NOTCH1、PTEN等。
  突变位点:ctDNA中有2个突变位点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了变化,对应的基因为RB1、PTEN。
  4)两组患者化疗前后ctDNA突变变化的比较:
  突变基因:PBRM1、CDK12基因突变在无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共同发生变化,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无改变。PIK3R1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在无反应组5个患者化疗过程中无改变。
  突变位点:CIC特定位点突变在无反应组4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均无改变;MTOR、FGFR3等6个基因特定位点突变在无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改变,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均无改变。RB1和PTEN特定位点突变在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过程中发生改变,在无反应组1个患者化疗过程中也发生了改变。
  3.两组患者化疗前ctDNA突变的比较
  突变基因:ctDNA中MAP2K2在无反应组5个患者中出现突变,在反应组1个患者出现突变;EGFR、PTCH1、DICER1等在无反应组3~4个患者中出现突变,在反应组化疗前未出现突变;HSPH1、SMARCB1在反应组2个患者化疗前出现突变,在无反应组中无突变。
  突变位点:ctDNA中AKT1、FANCD2、MAP3K1、ABL1等在无反应组3个患者化疗前出现特定位点突变,在反应组化疗前无此突变;JAK3在反应组2个患者中出现特定位点突变,在无反应组化疗前无此突变。
  4.生物信息学分析
  1)化疗过程中ctDNA突变分析
  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及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phosphatidylinositol-mediated signaling等得到显著性富集,相关基因主要为FGFR3、MTOR、PIK3R1。
  差异基因PPI显示FGFR3、MTOR、PIK3R1的蛋白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2)化疗前ctDNA突变分析
  两组患者化疗前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及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等得到显著性富集,相关基因主要为AKT1,EGFR,MAP2K2等。
  差异基因PPI显示AKT1、EGFR、MAP2K2、NOTCH1等基因的蛋白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患者ctDNA基因突变与化疗反应性密切相关。化疗过程中ctDNA发生MTOR、FGFR3、PIK3R1等基因突变的变化有希望用于监测化疗反应性,而化疗前ctDNA中AKT1、EGFR、MAP2K2的突变可能有助于预测化疗反应性;其临床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目的:(1)观察Skp2和P27kip1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的特点及差异;(2)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Skp2和P27kip1表达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它们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可能作用。方法:(1)将正常皮肤和典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分为两份,一份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用于免疫组化实验。另一份立即放入液氮中冻存用于RT-PCR实验;(2)RT-PCR分别检测10例正常皮肤和30例寻常型
学位
目的:(1)通过研究5-羟色胺2A(5-HT2A)受体rs6311、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rs5569、FK506结合蛋白5(FKBP5)rs3800373、rs1360780基因的四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抗抑郁药物疗效以及副反应的关系,为抑郁症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提供生物学预测指标。(2)通过研究5-HT2A受体(rs6311)、NET(rs5569)、FKBP5(rs380037
学位
目的:研究非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行18 F-FDG PET/CT 全身显像时发现甲状腺部位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的18 F-FDG 摄取增高的检出率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核医学科PET/CT 室2007年6月~2009年12月3580例无甲状腺癌病史PET/CT 受检者临床资料,发现115例甲状腺高代谢结节即偶发瘤,对其定性、半定量分析。数据行K-W 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并发现
学位
目的:研究p27kip1与Skp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病理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月肝癌及癌旁组织手术新鲜标本6例,用于p27kip1和Skp2 Western blot研究。收集1998~2003年肝癌病理切片样本76例作p27kip1和Skp2免疫组化研究。同期血管瘤旁肝组织标本10例作正常对照。对病例进行随访,作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
学位
学位
学位
第一部分:  侧脑室注射GABA的镇痛作用及其与GABAA受体的关系  目的: 探讨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GABA的镇痛作用及其与GABAA受体的关系。  方法: 小鼠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GABA或注射GABA后,静脉注射(intravenous,iv)GABAA受体阻断药一叶秋碱(securinine,
目的:通过对正常大鼠、抑郁模型大鼠及对此模型大鼠连续72 h快眼动睡眠剥夺(REMSD)和REMSD后恢复睡眠24 h大鼠脑内背缝神经核(DRN)、海马齿状回(DG)和杏仁核(CeA)各脑区腺苷A1和A2A受体mRNA水平的对比研究,探讨腺苷及其受体在抑郁症发病以及REMSD抗抑郁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动物为Sprague Dawley2-3月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以下称正
学位
研究目的:观察32P-磷酸铬-聚 L-乳酸(32p-CP-PLLA)粒子植入实验鼠体内的降解特性及代谢。方法:KM小鼠72只,采用开腹或经皮穿刺法将32p-CP-PLLA粒子分别植入小鼠肝脏、腹腔及腿部肌肉,粒子植入前活度为20.44~25.14KBq,30d内不同时间处死,取出粒子,取血及主要脏器测定32p放射性计数率值(cpm),计算每克组织的剂量百分率(%ID/g),扫描电镜动态观察粒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