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费、污染减排与经济增长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2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再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主题。在改革开放前期,政府依靠命令控制型的环境规制来调控因经济建设造成的环境问题,这一方式虽然减少了污染排放,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代价。如何兼顾环境建设和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党和政府重点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市场体系完善,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环境税费制度被给予厚望。环境税费是否可以实现污染减排的政策目标,是否可以减轻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造成的经济代价,上述问题的回答对我国环境税费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对环境税费、污染减排及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性地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尚未就环境税费对污染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达成一致结论,该问题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同时现有实证文章存在较为严重的内生性问题,因果识别性差。在研究视角上大都集中于宏观层面,忽视了微观企业的反应。为补充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上述不足内容,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论证对环境税费、污染减排和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同时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环境税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非预期效应,该领域研究基本空白,本文的研究可以从税收层面为“双碳”目标的实现助力。从理论分析来看,环境税费政策可以影响污染减排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国家行政部门依据微观主体所排污的污染物产生的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来收取相关费用,从而可以将排污主体造成的外部损失进行内部化处理,进而矫正微观主体的污染排放行为。污染排放主体会衡量为实现减污的处理成本和维持当前排放状态所需负担的税费来选择处理方式。若税费较之企业的减排费用更高时,为最小化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排污主体会选择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一抉择过程会一直持续到税费和减污费用相等即污染的最优水平。因此收费标准是环境税费制度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是否实施减排举措。而环境税费政策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原理依托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理论。为应对污染减排成本的提高,企业会根据自身状况实施应对举措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经济发展到曲线拐点左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此时“成本遵循效应”要强于“创新补偿效应”,环境税费政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当经济发展处于拐点右侧,多数企业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时“创新补偿效应”更强,环境税费政策不会再抑制经济增长。多数学者已经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适应性,并发现中国经济仍处于拐点左侧,因此如何选取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缓解污染减排和经济发展矛盾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包括两种类型: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命令控制型规制下微观主体很难调节政策产生的影响,只能被迫承担减污的压力,较高的处罚力度使得在实现减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了经济增长。而激励型规制则给予了微观主体自主选择的权力,激励减排费用较低的企业可以更多的减少排放,从而充分发挥了异质性主体在协调污染治理和经营绩效均衡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污染减排和经济增长间的矛盾。为验证上述理论分析的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环境税费政策的演进历程,巧妙地选取了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2005-2013年地级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细致考察了环境税费对污染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环境税费实现了污染减排的政策目标,且未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在剔除同期其他政策的干扰后,回归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环境税费在东部地区和财政盈余水平较高的地区政策效果更显著。宏观影响的根源在于微观主体的行为,本文使用2005-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微观主体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所使用的主要方式。微观机制的实证结果表明污染企业短期内主要通过缩减规模、增加末端治理来实现减排目标,同时企业也有进行绿色创新转型的倾向。进一步探讨中分析了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改革对碳排放影响的非预期效应。自习近平主席于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二氧化碳减排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课题。微观机制分析部分通过实证检验得知企业短期内主要通过缩减生产规模和增加末端治理来实现二氧化硫的减排。而上述减排方式均可能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非预期效应。缩减生产规模会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会同时减少二者的排放。而末端治理方式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污染物,但有机污染物分解后便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末端处理装置的运行需要增加电力消耗,而火电占据我国总电量的70%以上,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改革对碳排放造成的非预期效应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回答。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实证分析数据采用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改革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非预期效应,这不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内容,本文提出了以下针对性建议:第一扩大环境税费征税对象的范围,把二氧化碳列入收费对象中。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及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观念来看,从宏观税费角度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调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种重要举措;第二根据地区特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环境税收政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当前一刀切的环境税费政策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为缓解这一问题,更好地实现环境税费的政策效果,可以对地区适当放权,让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真实状况合理制定税收标准,同时应完善征管能力,努力提高征税效率;第三健全企业环境税费的优惠措施,缓解企业转型阵痛。创新成果的转化需要较长的研究周期,而这期间企业因研发绿色专利而投入的资金无法有效转化为产出成果,会对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持续经营造成较大压力。为有效缓解企业在进行绿色创新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可以通过完善环境税费的税收优惠,给予投入创新的企业周转资金的支持。这一举措同时可以激励污染企业进行转型投资,进一步实现社会污染企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其他文献
如今,城市集聚逐渐成为了城市扩张发展的主要趋势,自2013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城镇集聚水平快速提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因此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成为了我国城市集聚进程中最关键也是最迫切的问题。住房租赁市场能够以相对房价较低的租金水平为流动人口提供合适的住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市场的不足。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存在“重售轻租”的结构性特点,住房租赁市场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存
学位
伴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国正面临后疫情时代下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国际环境,亟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政府行为则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分税制改革后,政府行为集中表现为:出于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围绕资源开展经营性开发,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传统理论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标尺竞争”是中国经济获得突飞猛进增长的重要动力机制。但现实中地方政府迫于经济指标考核压力,一方面为了维稳税
学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加剧,经济韧性成为区域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是多维度与多层次的,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多样化是经济韧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中国,城市是实现经济增长、应对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随着市场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的增长更多地受城市间要素流动以及城市间分工合作等因素影响,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发展格局随之产生着更大的影响。城市群内部经济往来紧密,地理距离相
学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是我国“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在绿色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要求。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区域发展不再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平衡,生态效率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纳入经济发展框架体系,探究地区投入产出最佳比例,能够准确衡量地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是探究
学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已然进入了新的阶段。转变经济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并驾齐驱的“第二轮”,不仅能与制造业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更能并驾齐驱一同推动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文首先界定了相关
学位
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经。“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空间格局是城市群未来
学位
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手段,慈善捐赠受到社会以及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对慈善捐赠的各类动机研究层出不穷。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有基于企业利他性文化角度去对慈善捐赠与企业纳税两种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性问题进行挖掘。本文尝试从企业利他性文化、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对企业慈善捐赠与税收遵从进行综合研究,并考量中国特色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我国实现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一关键时期,国际贸易争端、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爆发等外部冲击频发,给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了很多阻碍。在面临内部经济动能转换、外部冲击不确定性的双重环境下,增强经济自身抵御外来风险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区域经济韧性理论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
学位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骤增,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企业“融资难”有诸多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于2014年10月颁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定期通过税务总局官网披露纳税信用评级为A级的企业名单,并为不同信用评级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涉税服务和优惠政策。纳
学位
我国1994年启动的金税工程到现在已经经历三期,是电子政务工程的重点之一,目前金税四期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对于金税三期的政策效应评价既是总结,也是为日后金税四期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纳税人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也使企业的避税行为更加无处遁形。企业是纳税的中流砥柱,以金税工程为代表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势必会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企业的绩效表现取决于金税三期产生的征税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的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