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硅氧烷的高分子荧光探针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荧光分析技术作为一种检测手段,由于其方便快捷,靶向性好、灵敏度高等优异性而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作为新兴的荧光探针,高分子荧光探针成为生物成像与日常检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高分子荧光探针荧光强度稳定性高且易成膜,能够改善小分子荧光探针与基材相溶性不好的缺点,增加了开发复合信号探针的可能性,拓宽了荧光探针的应用领域。聚硅氧烷由于其表面张力及粘温系数较低,较好的透气性及生物兼容性、耐高低温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由于这些特性,聚硅氧烷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材料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聚硅氧烷已在修复牙科、组织工程、细胞生长、伤口皮肤治疗,输送药物和诊断化合物等方面进行了快速的发展。硅原子最外层存在空的3d轨道,3d轨道与共轭体系存在部分重叠,这使聚硅氧烷具有较低的LUMO能级,有利于电子的注入。由于对化学修饰的敏感性以及产生短,长或复杂聚合物颗粒的能力,聚硅氧烷已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在聚硅氧烷的主链或侧链中引入修饰基团,能够赋予聚硅氧烷特殊的性能,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高分子荧光探针。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不同检测方向的聚硅氧烷高分子荧光探针,特别是探索其光谱性质和在生物方向上的应用。1.以硫甲基修饰的萘酰亚胺为荧光团,开发了一种新型聚硅氧烷高分子荧光探针V1,可特异性检测溶液中的硫氰酸根。荧光光谱显示,无论是在胎牛血清溶液还是在细胞内,高分子探针都表现出了优异的荧光稳定性。我们首次将其与相应的小分子模型进行对比,确认了其高荧光稳定性。并且,该探针也可应用于斑马鱼体内以及做成试纸检测水样中的硫氰酸根。这对今后开发基于聚硅氧烷的高分子荧光探针奠定了理论基础。2.选择传统小分子荧光基团罗丹明B与聚硅氧烷进行结合,设计了一种可定量检测金属铝离子的高分子荧光探针RB-1。光谱实验证明,探针RB-1对铝离子具有特异性定量的检测作用,并在溶液、细胞、斑马鱼体内都能够实现检测,显示了其在生物方向上的潜在应用。3.以被三苯胺修饰的萘酰亚胺为荧光团,开发了一种可定位脂滴的聚硅氧烷高分子荧光探针TR-1,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光谱显示,随着溶液极性的增大,溶液的荧光光谱会发生红移,荧光强度降低。并且该探针具有AIE特性,在聚集状态下不会发生荧光淬灭。由于癌症细胞与正常细胞中的脂滴数量和极性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可通过该探针定位脂滴的的功能,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其他文献
甲酸(HCOOH)是一种廉价、无毒、易于储存和运输的丰富可再生制氢资源。以HCOOH作为储氢介质的直接甲酸燃料电池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论文以
四氢喹啉类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轻易的在天然产物中、药物中、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中发现四氢喹啉类化合物的踪迹。在本文中分别介绍了四氢喹啉类化合物在化学和药学中的应用,同时也总结了四氢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关于四氢喹啉的合成方法本文着重介绍了:N-C_2键的构建合成四氢喹啉、C_2-C_3键的构建合成四氢喹啉、Povarov反应合成四氢喹啉、直接还原喹啉合成四氢喹啉这四种合成方法。
α-酮酯结构中带有相邻羰基和酯基两种官能团,化学性质很活泼,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间体。因此,探索α-酮酯新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氧气氧化α-重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陆源有机碳入海通量发生不断变化,对河口海岸发育、陆架生态环境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河海交互作用强烈的区域,陆架泥质区有机物来源既
箱型加固法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加固技术。采用箱型加固的受弯结构通常比普通粘钢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力和抗弯刚度,同时具有更好的抗扭性能。箱型加固法对比传统的加固
土臭素作为饮用水原水中常见的异嗅异味物质,广泛存在于我国地表水中,对工农业生产生活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地表水中土臭素浓度由于受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季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初沉池在去除污水中颗粒态污染物的同时会导致大量碳源流失,影响后续生物脱氮除磷效果。活性初沉池借助机械搅拌淘洗和污泥回流系统破碎大颗粒回流污泥,
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如何合理处置废弃轮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废弃轮胎数量大,直接填埋或丢弃会加重环境污染,传统的处置方法已不再能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
金属构件加工制造及服役过程中,因热膨胀和塑性变形分布不均匀,残余应力是难以避免的。残余应力对机械构件的疲劳强度、尺寸稳定性、抗腐蚀性能等产生重要影响,及时准确检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出现明显恶化,世界各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碳排放量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目前并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