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黑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在肿瘤热-化疗/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wa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癌症仍然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的肿瘤负担,但却面临着副作用大、靶向性差、多药耐药、肿瘤易复发等问题。随着纳米生物医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Nanomedicine)被开发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纳米药物具有多种优势,包括靶向递送、可控释放、刺激响应、功能集成等,这些优势使纳米药物在降低传统药物毒性,提高靶向性,改善多药耐药等问题中表现出巨大潜力。纳米药物的重要成分之一是纳米材料,小分子药物通过共价/非共价修饰或物理包载的方式负载在纳米材料上得到纳米药物。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载体来修饰靶向分子,体内行为优化分子,治疗性药物或基因,成像剂,刺激响应模块等实现纳米药物的功能优化,达到减毒增效的治疗效果。在众多用于构建纳米药物的无机和有机纳米材料中,类黑纳米材料由于出色的理化性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然黑色素根据来源可分为真黑素、非黑素、神经黑素、异源黑素和原核黑素。从墨鱼墨汁中提取的生物合成的真黑素颗粒的主要成分包括5,6-二羟基吲哚(DHI)和5,6-二羟基吲哚-2-羧酸(DHICA)。通过超速离心法从墨鱼墨汁中分离的天然纳米粒子与体外合成的聚多巴胺(PDA)纳米粒子因为与真黑素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被称为类黑纳米粒子(MNPs)。类黑纳米粒子由于获取途径简单,表面易修饰,光学性质突出,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势在药物递送、体内成像以及肿瘤光热治疗等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肿瘤光热治疗(PTT)作为一种非侵入式治疗方式具有副作用小、精准控制等优势。纳米材料介导的肿瘤光热治疗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光热转换剂(PCAs)在肿瘤组织中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深层肿瘤细胞的存活,最终导致肿瘤组织的不完全消融。此外光热消融肿瘤细胞诱导的炎症招募大量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肿瘤部位,这加重了肿瘤的免疫抑制负担,进一步促进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近些年,类黑纳米材料由于出色的光热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肿瘤光热治疗领域得到广泛研究。针对上述科学背景和肿瘤光热治疗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主要构建了两种不同功能化的类黑纳米体系来实现高效的肿瘤治疗:1)黑色素类黑纳米粒子的功能化及其在肿瘤光热-化疗中的应用研究;2)聚多巴胺类黑纳米粒子的功能化及其在肿瘤光热-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从肿瘤光热治疗面临的科学问题入手,设计不同功能化的类黑纳米体系来增强肿瘤治疗效果,为肿瘤光热协同其他疗法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参考模式,也为类黑纳米体系的功能化设计以克服肿瘤治疗中的困境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第一部分黑色素类黑纳米粒子的功能化及其在肿瘤光热-化疗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针对PCAs分布不均导致光热效应对肿瘤深层细胞杀伤有限的问题,设计级联响应药物释放的尺寸变化黑色素类黑纳米粒子用于肿瘤光热-化疗联合治疗。该纳米体系通过超小尺寸类黑纳米粒子负载阿霉素后用温敏脂质体(TSL)包裹,具有近红外光(NIR)和肿瘤微环境级联响应的药物释放能力,同时满足体内循环和肿瘤组织渗透对纳米粒子尺寸的矛盾需求。在该设计中,大尺寸的纳米粒子通过增强的渗透与保留(EPR)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在接受NIR照射时,局部温度上升消融部分肿瘤细胞的同时严重破坏TSL结构,小尺寸的载药纳米粒子和DOX进一步响应释放并渗透到肿瘤组织深层杀伤肿瘤细胞,该尺寸可变的级联药物释放设计旨在增强肿瘤治疗效果。实验方法1.类黑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通过将块状黑色素溶解后控制其氧化聚合获得水溶性的超小类黑纳米粒子,类黑纳米粒子负载阿霉素(DOX)后和温敏脂质薄膜共挤出制得最终的纳米体系MNP/DOX@TSL。透射电镜(TEM)表征纳米粒子的形貌;动态光散射仪(DLS)表征纳米粒子的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荧光发射光谱;红外热成像仪记录NIR照射下纳米粒子的温度变化。2.类黑纳米体系的体内外渗透能力研究分别研究纳米粒子接受近红外光照射前后,在模拟细胞外基质、3D肿瘤细胞球和体内肿瘤组织中的渗透能力。体内实验操作如下:构建4T1荷瘤小鼠模型,当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分别尾静脉注射MNP/DOX或MNP/DOX@TSL纳米粒子(10 mg/kg),注射后12 h,小鼠肿瘤部位根据需要接受NIR照射5 min,收集肿瘤组织,切片、染色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类黑纳米体系的体内代谢和光热效应健康的Balb/c雌性小鼠(6-8周龄)静脉注射PBS,游离Cy5.5,MNP/Cy5.5或者MNP/Cy5.5@TSL NPs(10 mg/Kg)。静脉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1、2、4、6、8、12 h)通过尾尖静脉获取血液样本,并使用荧光成像系统分析样品的荧光强度。4T1荷瘤小鼠被用来研究MNP/Cy5.5@TSL NPs的生物分布。当肿瘤体积到达100 mm3时,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制剂,并在注射12h后实施安乐死。分别收集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使用荧光成像系统获得离体荧光图像并分析样品相对荧光强度。为了研究纳米粒子的体内光热效应,荷瘤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PBS、MNP@TSL和MNP/DOX@TSL(10 mg/kg),给药12 h后,小鼠肿瘤部位暴露于808 nm激光(2 W/cm~2,5 min),并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局部温度变化和拍照。4.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价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约为100 mm~3时,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PBS)、MNP@TSL、MNP@TSL+NIR、MNP/DOX@TSL和MNP/DOX@TSL+NIR组。小鼠分别于第0,3和6天静脉注射纳米粒子,激光组小鼠在麻醉后将肿瘤部位暴露于808 nm激光(2 W/cm~2)下照射5 min。治疗实验持续16天,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两天使用游标卡尺监测肿瘤体积的变化,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肿瘤体积(V):V=(长度×宽度~2)/2,每两天监测小鼠体重,实验结束时,收集肿瘤称重并拍照。实验结果1.类黑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TEM结果显示,我们合成了水分散性良好的类黑纳米粒子,尺寸约为3.7nm,载药和挤出后,MNP/DOX@TSL呈现球形且内部有明显的黑色点状颗粒,尺寸约为83 nm,这与DLS结果一致。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显示载药后,纳米粒子在254 nm和480 nm处出现了DOX的特征吸收峰,表明药物负载成功。荧光发射光谱结果得到相似的结论。2.类黑纳米体系的体内外渗透能力研究体外实验结果显示,MNP/DOX@TSL在模拟细胞外基质中的渗透深度有限,而且DOX荧光强度较弱,NIR照射后,纳米粒子的荧光信号分布和强度都有明显提高,这与小粒径的MNP/DOX渗透结果相似,说明NIR照射破坏了TSL的结构完整性,释放出的小尺寸载药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渗透能力。3D细胞球中的渗透结果显示,NIR照射后,纳米粒子在细胞球中的荧光信号分布更接近细胞球中心,且荧光强度更强。体内肿瘤组织切片结果显示,MNP/DOX@TSL组的DOX荧光信号分布主要集中在边缘而激光照射后的DOX荧光信号渗透更深,强度也更强。上述结果说明这种的尺寸可切换纳米体系能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中深层渗透。3.类黑纳米体系的体内代谢和光热效应体内代谢实验结果表明,TSL的包裹明显延长了类黑纳米粒子的体内循环时间。MNP/Cy5.5组在静脉给药后8 h,血液中几乎检测不到Cy5.5荧光信号,而MNP/Cy5.5@TSL在注射后12 h仍可检测到明显的荧光信号。体内光热效应结果显示,静脉注射MNP/DOX@TSL纳米粒子12h后,激光照射5 min,肿瘤局部温度可升高至52℃,说明纳米体系在体内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效应。4.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NP/DOX@TSL+NIR组具有最佳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显著延缓了肿瘤生长,肿瘤抑制率可达74%,远高于单独的光热治疗组(16%)和单独的化疗组(27%)。治疗期间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纳米体系不会造成严重的全身毒性,生物安全性良好。结论本课题成功构建了级联药物释放的尺寸可切换类黑纳米系统MNP/DOX@TSL实现光热治疗联合深层肿瘤的化疗。该设计在实现体内长循环的同时能够明显提高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能力,最终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实现强大的抗肿瘤效果。第二部分聚多巴胺类黑纳米粒子的功能化及其在肿瘤光热-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光热治疗引起的局部持续性炎症通过招募大量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加重了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负担,促进了残存的肿瘤细胞存活,进而阻碍抗肿瘤治疗。本部分工作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聚多巴胺类黑纳米粒子用于重塑PTT后的肿瘤免疫微环境,通过光热协同免疫治疗实现强大的抗肿瘤效应。聚多巴胺类黑纳米粒子负载TMP195小分子后与巨噬细胞膜通过脂质体挤出器共挤出得到最终的P/T@MM纳米粒子。巨噬细胞膜赋予纳米粒子体内长循环和炎症靶向能力,TMP195通过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表观遗传特征将TAMs的表型从免疫抑制的M2型再极化为抗肿瘤的M1表型,PDA同时作为药物载体和PCAs。这种三重多功能(包括仿生炎症靶向、TAMs表型再极化和光热转换)的类黑纳米系统能够重塑PTT后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并有望实现优异的联合抗肿瘤功效。实验方法1.P/T@MM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通过多巴胺的氧化自聚合制备聚多巴胺纳米粒子,通过非共价键吸附TMP195小分子,之后载药纳米粒子与巨噬细胞膜通过脂质体挤出器共挤出获得巨噬细胞膜涂层。纳米粒子分别用TEM、DL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形貌、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P/T@MM纳米粒子的光热效应和体外再极化TAMs表型使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纳米粒子在808 nm的激光照射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分别研究光热效应与纳米粒子浓度、激光功率、激光照射时间的关系并计算光热转换效率。通过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纳米载体孵育考查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4T1细胞与100μg/m L的PDA孵育后接受808 nm激光照射10 min,检测细胞活力以评价纳米系统的光热毒性。RAW264.7细胞先与IL-4共孵育诱导其向M2表型分化,之后与不同的纳米粒孵育24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2表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水平。3.PTT后肿瘤局部炎症效应和P/T@MM炎症靶向研究使用4T1荷瘤小鼠模型评价PTT后肿瘤局部炎症效应:当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荷瘤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PBS或者P@MM NPs(10 mg/kg)。之后荷瘤小鼠被随机分为三组:PBS组、P@MM组和P@MM+NIR组,每组15只小鼠。激光组小鼠在静脉注射纳米粒子12h后,使用808 nm激光照射肿瘤部位10 min(1.6 W/cm~2)。在预定时间点(6、12、24、48、72h)给小鼠实施安乐死并收集肿瘤,称取相同质量的肿瘤研磨后用多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水平。按照制备P/T@MM的方法,将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载入载体中,得到P/Cy5.5@MM NPs。当肿瘤体积达到100 mm~3时,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P@MM NPs(10 mg/kg),12h后用808 nm激光照射肿瘤部位10 min。小鼠被随机分为三组并在激光照射24h后分别尾静脉注射游离Cy5.5,P/Cy5.5@Lip和P/Cy5.5@MM NPs(1 mg Cy5.5/kg)。分别在注射后2、6、12、24和48h分析小鼠活体荧光信号。静脉注射6h后收集主要器官(心、肝、脾、肺和肾)和肿瘤组织用于离体荧光分析。4.P/T@MM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价4T1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PBS+NIR组、P@MM+NIR组、P/T@Lip+NIR组、P/T@MM组和P/T@MM+NIR组。在肿瘤接种后第5天当肿瘤体积接近100 mm~3时,小鼠第一次给药,TMP195和PDA的给药量分别为736μg/kg和10 mg/kg,三天后再次给药,一共给药两次。激光组在给药12 h后使用808 nm激光(1.6 W/cm~2)照射肿瘤部位10 min。每隔一天记录肿瘤体积和小鼠体重,在治疗结束时收集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用于进一步分析。收集的肿瘤组织经过消化研磨并用筛网过滤得到单细胞悬液,经流式抗体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瘤内浸润M1型TAMs(F4/80+CD80+)、M2型TAMs(F4/80+CD206+)、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3+CD8+)、调节性T细胞(CD3+CD4+CD25+)、骨髓来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的比例。实验结果1.P/T@MM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合成的PDA呈现球形且分散性良好,负载TMP195后纳米粒子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巨噬细胞膜包裹后,P/T@MM纳米粒子呈现厚度5-10 nm的涂层,提示巨噬细胞膜覆盖成功。DLS结果显示PDA纳米粒子的水合粒径约为115 nm,P/T@MM NPs的水合粒径增加到160 nm,且其Zeta电位与巨噬细胞膜囊泡接近约为-20 m 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P/T@MM在550-900 nm范围内有宽泛的吸收。2.P/T@MM纳米粒子的光热效应和体外再极化TAMs表型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纳米载体的浓度高达200μg/m L时细胞活力仍高于80%,说明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100μg/m L纳米粒子与4T1细胞孵育后用激光照射,细胞活力降低至10%以下,说明纳米体系具有良好的细胞光热毒性。纳米系统的光热效应与载体浓度、激光功率和照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正相关。流式结果显示,P/T@MM NPs孵育后,M2表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从57.2%下降至31.4%,ELISA结果表明,细胞培养上清中M1表型相关炎症因子IL6分泌增多,M2表型相关炎症因子IL10分泌下降。这些结果证明P/T@MM纳米粒子在体外能够显著地将巨噬细胞表型从M2再极化为M1。3.PTT后肿瘤局部炎症效应和P/T@MM炎症靶向研究肿瘤局部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表明,光热治疗后6-72小时内,多种炎症因子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CCL-2)在巨噬细胞招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分析图中可以看出CCL-2的浓度在24h时达到峰值,24-48h内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此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的水平在光热治疗后的6-72h内持续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光热治疗后的炎症效应导致多种炎症因子分泌升高。P/T@MM的炎症靶向效应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膜涂层的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富集最多,且在6h时荧光信号最强。收集此时的肿瘤组织进行离体荧光成像,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膜包裹的纳米粒子荧光信号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巨噬细胞膜涂层在体内能够实现炎症介导的肿瘤靶向作用。4.P/T@MM体内抗肿瘤效应评价小鼠肿瘤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监测的17天内,对照组(PBS+NIR)的肿瘤体积增长迅速,而单独的PTT组(P@MM+NIR)肿瘤体积增长在前期得到抑制,停止给药后肿瘤体积增长显著。相比之下,PTT协同TAMs再极化的治疗(P/T@MM+NIR)明显抑制了肿瘤体积的增长,肿瘤清除率达到60%,远高于单独的PTT组(10%),说明PTT联合TAMs复极化的策略具有最佳的治疗效果。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治疗结束时单独光热治疗组的M2型TAM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最终治疗组的M2型TAMs显著降低,且M1/M2型TAMs的比例明显升高,值得注意的是,最终治疗组的T细胞浸润比例明显升高,一些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等比例则降低。这些结果说明P/T@MM纳米体系能重塑PTT后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这有助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s)杀伤肿瘤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炎症靶向的仿生类黑纳米粒子(P/T@MM),通过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肿瘤的光热-免疫联合治疗。体内外实验表明,P/T@MM能显著地将TAMs的表型从免疫抑制的M2型再极化为抗肿瘤的M1表型,在体内表现出强大的协同抗肿瘤效应。
其他文献
<正>"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妇幼保健院功能定位和妇幼健康工作特点,推动医改政策落地见效,构建了"全程、全面、全方位"整合型持续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为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制度建设、职责分工、工作衔接、服务效果追溯等方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跨团队协作服务机制,构筑由多专业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运动管理师组成的MDT团队,为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期刊
负热膨胀是自然界中一种比较罕见的反常物理现象,相对于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它的出现超出了传统晶格动力学的预期,成为传统晶格动力学概念的挑战。人们希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材料与器件有着稳定的热膨胀性能,即具有较高的抗热震性能,以防止材料的体积随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材料的抗热震性能与其热膨胀系数成反比,因此,可用来抵消材料热胀冷缩的负热膨胀材料或者近零膨胀材料十分重要。然而,能够满足需求并直接被应用的负
学位
目的 将循证获取的成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最佳证据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以提高伤口治疗效果。方法 成立循证实践小组,通过循证获取成人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患者伤口护理最佳证据。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某医院护理系统的压疮上报表单中登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112)和对照组(n=97),通过证据获取及培训进行最佳证据本土化改进,比较组间与组内护士压力性损伤分期及护理知
期刊
背景L1综合征是由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1,L1CAM)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组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X连锁脑积水、MASA综合征、X连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I型和胼胝体发育不全。L1CAM基因位于X染色体,L1CAM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于正在发育的神经元上,在神经元的黏附与迁移、神经突外生、轴突引导
学位
强子结构的研究是粒子物理中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对于理解量子色动力学(QCD)非微扰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高能散射过程中出现的横向极化相关不对称度是研究强子内部三维结构,特别是自旋结构的有力工具之一。根据因子化定理,涉及强子的高能散射过程中的物理可观测量可分为短程硬散射部分和长程非微扰部分,短程硬散射部分可用微扰论计算,长程非微扰部分通常用部分子分布函数(PDF)和碎裂函数(FF)表示。在因子化框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位列恶性肿瘤第一位,虽然近些年来治疗方法较之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经典的手术切除、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免疫治疗也成为肺癌治疗中的主流。而且对于晚期肺癌采用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其总生存期对比传统化疗来讲,有明显的延长,但在整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免疫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只有20%左右,免疫治疗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
学位
苜蓿是具有高营养价值的豆科牧草,是奶牛日粮的重要组分。河南省所在的华北区是中国畜牧业主产区,当前迫切需要加快苜蓿产业发展,提高苜蓿收获、加工技术水平。青贮是一种常用的苜蓿保藏手段。为了改善河南省黄河滩区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为评价筛选菌株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A345 对生产规模苜蓿裹包青贮发酵品质的改善效果
学位
较低的能源利用率、持续增长的能源价格以及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正在面临的问题。强化能量传递过程,降低能量传递消耗是减缓上述问题的关键举措。作为耗能行业中使用最广泛的能量传递设备,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对能源和环境事业意义重大。本文以螺旋缠绕管换热器为对象,基于(火积)耗散理论、场协同理论和不可逆损失理论,进行了换热器强化的理论创新,并以此为目标对螺旋缠绕管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然后通过实验和数
学位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毫无疑问是目前粒子物理领域最成功的理论,特别是希格斯粒子的发现更是填补了其理论预言的最后空缺。但是几乎与所有电弱精确测量符合很好的标准模型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规范等级问题(也称为希格斯粒子质量平方发散问题、精细调节问题等)、暗物质候选者问题、规范耦合常数的统一问题以及中微子质量问题和标准模型味道疑难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引入了许多新物理模型,超对称是其中最优美的新物理理论
学位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K.S.Novoselov和A.K.Geim等人通过机械剥离方法成功制备出单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graphene),由此打开了二维(2D)材料研究的大门。此后,大量的新型2D材料相继被发现并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2D材料家族中,单质2D材料因为组成成分简单且具有多种多样的电子、磁性、机械和光学等特性,并在催化、光电器件、自旋电子器件、高性能电极和纳米复合材料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