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区块挥发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来源 :西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yitian1046906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挥发油藏开发时当地层压力降到泡点压力下会有大量的油挥发,为了避免原油挥发,一般采用注气或注水的方式使地层压力保持在泡点压力之上。X区块低渗挥发油藏试油开发效果欠佳,因为注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注水区块开发效果变差。结合X区块的地质特征和CO2在低渗层中的驱油效果,因此开展注CO2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本文针对X区块挥发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模糊数学运算法对X区块进行注CO2适宜度评价,其次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地层流体相态以及地层流体注气后的相态特征,利用细管实验测地层流体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找到适合X区块开发的最优方案。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了注CO2适宜度评价准则,综合评判得到该区块可以采用注CO2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2)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得到X区块地层流体属于轻质弱挥发性油,地层弹性能量不足,地层压力31.13MPa,饱和压力11.03MPa,地饱压差较大;注入气与原油的配伍性实验得到注CO2在保压、降粘膨胀和抽提方面的效果更好;两种气体注入与地层流体不能实现一次接触混相驱,可以实现多级接触混相,压力分别为27.85MPa和29.2MPa,注CO2的效果要好于伴生气。(3)通过细管实验测试了 CO2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得到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56MPa,与模拟的最小混相压力误差在2%之内。(4)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开发情况,最后得到较优的开发方案是部署调整井H1-7x,将H1-3x和H1-7x作为注入井,采用早期注气的方式,注入速度保持40t/d,注入周期为6个月,气水段塞比为2:1,得到这种方式的增油量为140195m3,换油率为0.67t/t,波及系数0.52,采出程度24.5%。综上所述,X区块挥发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植物中的木质纤维素类物质含有大量能量,而且这些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碳源,纤维素转化可能提供一种新的并且可选择的能源获取方式。由于纤维素分子本身的复杂性和商业化纤
酚氧烯基醚和酚氧烯炔醚类化合物,不但可以作为合成天然产物类似物和药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反应中间体,而且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方面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目前已报道的合成方法缺乏一定的原子和步骤经济性,因而,如何经济高效地构建这两类多功能的目标分子一直以来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本文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基于C-H键活化及串联催化策略,以过渡金属钯、铜为催化剂,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实现了苯酚对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为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电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节能环保材料,它可以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电致变色器件的产业化,研究性能优良的电解质成为当前热点。本文通过不同方法制备了以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琼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的聚合物电解质,同时研究了不同锂盐含量、加入无机填料的含量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城市交通轨道车辆,向高品质、轻量化、高速度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城市在交通轨道车辆上选用不锈钢车辆,不锈钢车辆初步形成规模化、批量化、主体化发展趋势。不锈钢车
碾压混凝土是一种密实度极高的干硬性混凝土,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其优点主要为施工快捷、大量节约水泥、用水量少。碾压混凝土路面一般使用铺筑沥青路面的施工机械来摊铺、碾压成型。在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会无法避免的产生大量石粉,而我国道路工程中对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有着严苛的要求,过多的石粉被冲洗后堆积成山,这既浪费资源,也会破坏环境。在现有研究中并未就石粉含量对碾压混凝土路用性能影响进行研究,而在水利工程中
随着工业制造和国防建设的技术发展,如何在千米级的大尺寸范围内实现亚微米级的高精度距离测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高精度测量工具,光学频率梳具有优于传统激光技术的
当前,二维材料的各向异性在光学和电学性质上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在偏振光电和光探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够用于实现器件性能的最优化。锆锗碲(ZrGeTe4)的直接带隙为0.
湖滨带是湖泊保护的重要屏障,其中微生物对于入湖污染物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择洱海典型湖湾型(沙坪湾)和非湖湾型(周城湾)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
在柠檬酸发酵生产中培养基主要由液化清液配置,清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发酵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取样离线分析的方式获得清液总糖、总氮等关键参数的值,采样周期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引起禽类严重的免疫抑制和法氏囊损伤,它最早于1957在美国甘布罗镇发现,又称甘布罗病。其病原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