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抗上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Antiproliferative Factor,APF)首先发现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尿液中,并偶然发现其具有抗膀胱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APF作用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后,其C-Jun的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活性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整体水平下降,AP-1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宿主反应和恶变,而AP-1的活性降低则影响了抑癌基因P53及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P21WAF1/CIP1)基因蛋白的表达,P53和P21基因表达的下降使细胞生长及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则出现凋亡或死亡。通过四唑盐比色法(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发现不同浓度的APF和无活性APF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APF在膀胱移行细胞(T24)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培养膀胱肿瘤细胞T24细胞系,将APF及无活性APF取不同浓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作用于T24细胞。再通过MTT用酶联免疫检测仪OD490nm处测量各组的吸光值来检测膀胱癌细胞增殖率,RT-PCR得到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染色显示,根据电泳图象所得条带的宽度和亮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来检测APF作用膀胱癌细胞后影响AP-1的mRNA的表达。结果:MTT得出结果用酶联免疫检测仪OD490nm处测量各孔的吸光值,显示随着APF浓度的增加,OD490nm处吸光值明显减低,其吸光值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无活性APF吸光值无明显变化,与实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总RNA提取后测得各组中的RNA浓度及OD260与OD280的比值,调整各组中的RNA于相同浓度,进行RT-PCR反应,得到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EB染色,根据电泳图象所得条带的宽度和亮度进行半定量分析,显示随着APF浓度增加,C-JUN表达逐渐减少,不同APF浓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活性APF组与APF 0μg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可能影响AP-1中的C-JUN表达,C-JUN直接作用于细胞桥接使细胞生长停滞,APF作用细胞后,其C-Jun的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导致AP-1的整体水平下降,其活性降低,则影响了抑癌基因P53及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基因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了膀胱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且随着APF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加。而无活性的APF并不能影响C-JUN的表达,也对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这提示了APF应用于治疗膀胱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动物及临床实验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