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文化冲突和悲剧色彩——《玉石雕像》与《贵妇画像》的比较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nel_gdi_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纳森内尔·霍桑的《玉石雕像》和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两部作品的写作技巧,人物所面临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文化冲突而导致的人物悲剧命运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来探讨在欧美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各种不同人物在找寻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重塑身份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迷惘和困惑。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序言,结论再加上三章作品分析。序言阐述了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择《玉石雕像》和《贵妇画像》进行比较分析的原因,简要介绍了评论界对这两部作品及作者的文化观所做出的评价,提出了笔者所探讨的主题:在欧美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尤其是在个人思想与社会主流不协调的冲突中,人物该何去何从。 第一章对两部作品进行了背景分析,包括两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所处的不同文学流派以及在反映文化冲突这个主题上所采用的不同文化视角。霍桑借助“美国神话”这一道德层面观念认为美国人具有上天所赋予的天生的优越感来反映美国人眼中的欧洲,而詹姆斯则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反映文化冲突中人物命运的走向。 第二章探讨了欧美文化冲突对两大陆人们的处世态度,心理发展和情感转变的影响。首先说明文化不等同与文明,文化能影响改变人的本性,对人的性格形成起决定作用。而文明只能使个人的道德观发挥更好的作用,它不能消除人性中不好的方面,只能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其次阐释了在欧美文化冲突的大环境中,人物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及身份重建的两种结果:回归和同化。回归是为了保存自我,这意味着放弃对高度文明的追求;同化则是失去自我,完全融合于另一种文化,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详尽分析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文化冲突中的体现。《玉石雕像》主要涉及三个在意大利学习艺术的美国学生凯尼恩、希尔达和神秘的米里亚姆以及一位他们共同的朋友贝尼山伯爵多纳特罗,他的性格相貌酷似美术馆里陈列的罗马神话里的农牧神。生活的两面性和对艺术追求的脆弱性主导了故事中所描述的美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当多纳特罗犯罪之后,其余三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都有了转变,霍桑通过此情节戏剧性的描写了新旧两大陆的文化冲突和在艺术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真真假假的不确定的关系,为人物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贵妇画像》反映了作者在寻求发现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的时候经历过的思想上的矛盾,詹姆斯在创作这部小说期间就写道,他感到“一种民族意识,一种比例和互相关系,感到世界比至今理解的更为复杂,未来更为凶险莫测,成功更为艰难,感到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小说中的伊莎贝尔正像形成时期的美国文化一样,虽已初具独立性格,但又不够成熟,她来到欧洲接受旧世界准则的检验,经历生活上的波折与冲突,这些都有着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詹姆斯是从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物来反映欧美文化冲突在美国人心理上产生的矛盾的,他笔下的美国人天真单纯,生活没有文化根基,他不求助众多事件来表现人物,而强调少数事件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疾风漩流,从而表现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由此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人物的身份重建都是经历了痛苦的选择的,选择了一种身份就意味着丢弃了另一种文化,要么回归要么同化是人物在寻找自身身份过程中对峙着的两种必然结局。在《玉石雕像》中,霍桑以整个欧洲为背景,聚焦于欧洲人的道德堕落,集中体现美国人的道德优越感,因此他笔下的主人公希尔达在不断的身份追求中最终选择了回归,而在《贵妇画像》中,詹姆斯笔下的伊莎贝尔独立自信,体现着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文化,然而在欧洲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波折和打击后,她迷失了自我,丢弃了原本就属于她的真正身份,为欧洲文化所同化。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分析的文本《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品。这部小说被誉为英语小说中的拓荒之作,并已成为被最广泛阅读的英语小说之一。大多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目前被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和艾略特、庞德同时代的诗人。作为诗人兼医生的威廉斯一生治病救人,笔耕不辍,锐意创新,致力于探索诗歌民族化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