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河湟诗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jb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河湟地区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中原内地的黄金桥梁,也是被誉为“五个动脉的心脏地位”。河湟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了河湟地区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河湟地区具有作为实体意义层面上的地理区域属性,即其本身意义,另一方面河湟地区还因河湟战争与唐蕃关系而具有泛化、虚化意义层面上的情感文化属性,即其外延意义。本文将从河湟地区的本身意义和外延意义两个维度入手,对唐代河湟诗歌的内涵意蕴与价值意义进行展开研究。本文一共分为三章,主要从唐代河湟诗的概念与诗人、意蕴内涵及价值意义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梳理了唐前及唐代的“河湟”概念和范围,从而进一步界定了唐代河湟诗的概念。按照是否亲临河湟地区的标准将唐代河湟诗的诗人分为两大类,结合重要诗人的身世经历,来分析各个不同群体的诗人的河湟诗歌创作情况。第二章从主题内容、情感特质、政治认知与心态及儒士思想四个层面来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唐代河湟诗的基本面貌和深刻内涵意蕴,从中窥探出唐人对于唐蕃战争和唐蕃关系的情感、心态与心理。第三章根据唐代河湟诗的内容和特点,从历史、文学、民族三个角度分别来分析唐代河湟诗的价值意义。历史层面,唐代河湟诗具有证史、补史与记录河湟发展历史的意义;文学层面,唐代河湟诗具有拓展唐诗主题内容与维系唐诗深沉气质的意义;民族层面,唐代河湟诗具有反映蕃汉异质文化碰撞融合与唐王朝民族观念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要求中国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与中国以外的世界有效沟通,作为重要交流媒介之一的“中国英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英语变体,这一客观存在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但是,“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变体而存在的合理性是否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目前很少见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被Kachru列在“扩展圈”的“中国
孟荀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该问题包括孟子和荀子的关系、孟学和荀学的关系、孟学史和荀学史的关系三个方面,涉及儒家世界观、修养论、教化论等问题。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排荀运动”就是该问题的具体表现。考察梁启超的孟荀关系研究,进而了解孟荀关系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儒学思想史的中心议题,展望儒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梁启超的孟荀关系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896到1918是“申孟排荀”期,1918到192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写作了数量丰富的尺牍,且写作时间长、来往对象涉及当时许多重要人物。以往对朱熹的研究多将注意力放在其教育与学术思想方面,且世人提起朱熹时第一印象总逃不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刻板印象。而从尺牍这一兼具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两大功能的文体出发,有利于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朱熹形象。本文以朱熹尺牍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文本细读,首先就尺牍的概况进行梳理,并对其尺牍的书
安吉拉·默克罗比,英国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她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化、艺术、时尚等诸多领域。在这一广泛的关切范围内,女性亚文化研究是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她主张关注亚文化中的性别差异,尽一切可能去探查女性亚文化群体的真实文化体验,展现社会重重规范下被压抑的女性诉求。女性亚文化研究作为默克罗比学术研究的起点,对于认识和把握默克罗比的整体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其并未引起学界足够
现阶段,临床上针对癫痫发作检测及睡眠不同阶段分期主要由专业医生对患者的脑电图(Eletroencephalogram,EEG)采取视觉检测来完成,其中,癫痫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细胞快速放电而导致的极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时患者的大脑内部会发生短暂性的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肢体不受控制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检测癫痫发作对于癫痫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片、视频、声音及其他符号资源正不断地应用于交际。因此,人们的交际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而是综合利用各种符号资源传达意义。交际中的多模态性逐渐受到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多模态话语分析不仅关注静态语篇,如报纸、广告、漫画等,还关注动态语篇,如宣传片、发布会、演讲等。基于前人对动态语篇的研究,且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使教学中的多模态化日益显著,本文试图将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
十九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发布了推动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婴幼儿托育服务不仅影响到育儿家庭的长远利益,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在人口老龄化加深、国家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二孩政策放开以及十九大“幼有所育”政策目标的背景下,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普惠型托育服务,对于提高人口质量、彰显社会公平和推动国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从政
如何看待道德,如何理解人性,这些始终是学界关于韩非子政治哲学性质评判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韩非子思想中,有作为本体的“道德”,本体“道德”决定着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有着产生、推动、指引万物的能力;也有作为具体的“道德”,它是世俗社会各种主体应恪守的行为规范与法则,具体“道德”落实在人上,形成了伦理化的道德,规范着人性的发展与最终归宿,有道德的人便被称为“有德之人”;落实到政治上,则构成了以“法”、“术
西海固乡土和西部城市构成了郭文斌的小说世界,其乡土作品中的诗意表达及安详人生已在评论界引发了较多关注,而城市书写作为郭文斌小说创作的重要领域,尚未在学界引起足够关注,仅有《水随天去》《陪木子李到平凉》等少数城市作品作为乡土创作的对照进入批评家的视域。本文将以郭文斌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大年》《吉祥如意》《瑜伽》作为主要文本素材,选取《小城故事》《陪木子李到平凉》等27篇城市小说作为研究文本,借鉴城市与
樊增祥(1846—1931)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文人。他不仅是清末中晚唐诗派的代表人物,在词学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广泛蒐集樊增祥词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展现樊增祥词学成就。拟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樊增祥词学创作分期及词学交游。根据樊增祥生平及词集结集情况,其词学创作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为其初学词至五十岁时,中期为五十岁至清朝覆亡之时,后期为易代之后。这三个时期词学创作有其变化及特点。樊增祥的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