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科象牙参属系统进化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xinqi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及邻近地区山脉的形成是第三纪以来的重要地质历史事件,这次地质事件极大的改变了该区域及周围的气候和环境,对生物的起源和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四纪气候的剧烈震荡进一步影响了该区域生物的分化、扩散和分布格局。这些历史事件基本上是基于古地质和古气候研究的假说和推论,目前尚无定论,仍需要各方面证据的支持和验证。随着中性理论的发展,分子钟模型的不断完善,生物DNA序列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已成为检验这些假说和推论的有力工具。象牙参属(Roscoea)是泛热带分布科--姜科(Zingiberaceae)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和横断山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类群,其起源和分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探讨该地区地质历史变迁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选用双亲遗传标记核基因nrITS和母系遗传的叶绿体标记trnH-psbA、trnL-F,对象牙参属17个种(亚种)的148个居群共约1300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并结合生态位模型分析象牙参属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谱系分化历史和物种形成过程,进而探讨象牙参属的演化与地质历史和气候变化间的关系,对古地质研究和古气候研究中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  1.象牙参属的系统发育研究与分子标记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nrITS因其易测序、变异位点多而成为一个经典的用于系统发育重建的细胞核遗传标记,因其在进化过程中会发生较高频率的重组和趋同进化事件,因此其是否能用于谱系地理学研究也一直存在争议。我们首先选取了象牙参属17个种的137个个体,利用nrITS和cpDNA构建了象牙参属的系统发育树。象牙参属在nrITS系统树上形成与地理分布一致(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地区)的两个支持率高的分支(PP=0.94);基于cpDNA构建的系统树上,大多数横断山的物种形成一个单系分支(PP=1.00),绵枣象牙参(Roscoea scillifolia)和无柄象牙参(R.schneideriana)与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的物种形成一个支持率较低的分支(PP=0.53)。nrITS的结果与地理分布完全一致,cpDNA的结果与地理分布大体上一致,说明了基于nrITS的系统树形成明显的两个分支可能不完全是重组或是趋同进化的结果。随后的谱系地理学分析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个体的nrITS序列中存在杂合子,进一步表明了象牙参属中的nrITS并未发生完全的趋同进化。虽然在nrITS检测到最小重组事件是22,但我们经过对比nrITS序列的不同处理发现,重组的存在并未影响溯祖过程,尤其对我们关注的分化时间的估算基本没有影响。进一步单倍型系统发育和网络进化分析表明象牙参属起源于喜马拉雅地区。  2.冰期促使杂交物种形成  nrITS和cpDNA组合是检测物种杂交事件和网络进化简单实用的方法。我们基于居群采样,通过单倍型的系统发育重建,结合分子钟估算分析了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沿海拔梯度分布的象牙参属植物的杂交物种形成事件。我们发现R.tumjensis是一个杂交种,它的分布海拔约为2350m,它是由分布海拔最低的(1.460-2400m)头花象牙参(Rcapitata)为父本和分布海拔较高的(1600-2650m)紫花象牙参(R.purpurea)为母本杂交后形成的物种;耳叶象牙参(R。auriculata)是由紫花象牙参作为父本和分布海拔高的(2970-4000m)的高山象牙参(R.alpina)作为母本杂交后形成的物种,其分布海拔约在2900m。我们还推测不丹象牙参(~3100m)(R.bhutanica)可能是紫花象牙参为母本,高山象牙参为父本的杂交后代;还有以头花象牙参为父本,R.tumjensis为母本杂交形成疑似紫花象牙参中的隐存种。杂交物种的分布海拔基本位于双亲分布海拔之间。分布海拔最低的头花象牙参和最高的高山象牙参之间没发现杂交现象。根据cpDNA分子钟推测,R.tumjensis的形成时间在0.78(3.44-0.00)Ma,耳叶象牙参的形成时间在0.58(2.84-0.00)Ma,不丹象牙参的形成时间在3.09(8.39-0.22)Ma,疑似紫花象牙参隐存种的形成时间在2.10(5.66-0.13)Ma。这些杂交种的形成时间都位于第四纪冰期或接近第四纪冰期。因此我们推测,象牙参属杂交物种的形成很可能受到了冰期及间冰期反复气候变化的推动。当冰期来临时,由于温度降低,高海拔物种向低海拔迁移且迁移速度高于低海拔的物种,因此在冰期形成重叠分布区后形成杂交物种,由于杂交物种获得了双亲的遗传物质,在遗传适应上处于二者之间,所以当温度回升时,杂交物种在海拔分布上就位于两亲本之间。  3.象牙参属的进化与地质变迁的同步性  通过Beast分子钟时间估算,我们发现象牙参属在26-24(31-18)Ma的起源与30-17Ma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发育基本重叠;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地区象牙参属的最初分化时间是在21-19(26-13)Ma,与中南半岛和横断山脉的侧向逃逸基本一致;喜马拉雅地区象牙参属的分化时间在18.9(24-14)Ma,横断山地区象牙参属的分化时间在19-17(24-13)Ma,两地区的物种分化时间基本一致,说明两地区的地质变迁可能是同步的;高山象牙参是象牙参属中分布海拔最高的物种,它的形成时间在5.8-3.4(10-0.4)Ma,说明当时喜马拉雅地区发生了快速抬升,该时间与喜马拉雅抬升的第五阶段7-4Ma基本重叠,也支持地质学研究中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在3.6Ma的快速隆升的推论,高山象牙参分布最低海拔为2970m,说明当时喜马拉雅地区的海拔至少到了2970m;IM(Isolation with Migration)模型得到两个地区象牙参属的最终分化时间是2.7-2.6(4.2-1.7)Ma,与地质学提出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雅鲁藏布江改道时间一致。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象牙参属的进化与地质变迁的步伐是一致的,支持地质学研究中有关中南半岛侧向逃逸和雅努藏布江改道的假说。  4.象牙参属的生态位分化  我们选取16个生态因子,利用MaxEnt和BIOCLM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象牙参属的适合生境,发现喜马拉雅地区和横断山地区的象牙参不仅存在地理隔离,还存在生态隔离。此外我们还发现,影响喜马拉雅地区象牙参属植物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是地表霜冻频率、土壤有机碳和海拔;影响横断山地区象牙参属植物分布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和雨季平均温度;两地区之间出现了潜在分布的空白区。两地区主要生态因子的差别说明它们在生态位上出现了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横断山地区的象牙参属植物随着中南半岛和横断山的侧向逃逸而产生与喜马拉雅地区象牙参属不同的基因型。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判别分析(DFA),进一步确定了生态隔离的存在,同时发现生态隔离区的地表霜冻频率远远高于其它两个地区。因此我们推测生态隔离的形成可能与第四纪冰期,尤其是大冰期有关,同时也受地理隔离的影响,证明了两地区之间的Brahmaputra gap是真实存在的。
其他文献
随着高清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终端的不断涌现,视频处理正以市场为向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作为缩短新型视频处理算法和芯片研发周期的有效手段,本论文为相关视频处理算法构
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对同一类型的肿瘤患者,相同抗癌药物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对药物敏感,而有些患者对药物存在耐药性。因此寻找生物标记来预测癌症病人
近年来,基于甲胺铅碘(CH3NH3PbI3)吸光材料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了快速发展,效率已由最初的3.8%提升到20.2%。CH3NH3PbI3是直接带隙半导体,具有宽的光谱吸收及优异的载流子迁移性质,非常适合作太阳能电池的吸光材料。本文分别采用一步溶液法和两步溶液法在介孔Ti02电极上制备了CH3NH3PbI3薄膜。研究主要工艺参数对薄膜的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质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XRD)、
众所周知,互利共生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榕树-榕小蜂系统是互利共生系统的典范,受到进化生物学家的高度关注。根据是否能为榕树传粉,榕小蜂分为传粉榕小蜂和非传
随着平板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显示器已经在中小屏幕显示中代替了CRT,并且快速占据了计算机显示领域。我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经把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
化学通讯在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气味包含了大量社会与性(sociosexual)的信息,如种、性别、年龄、遗传背景、繁殖状态、健康状况、社会等级等。与昆虫相比,高等
转Bt基因作物在降低农药使用量、害虫控制、增加作物产量和对靶标害虫及其近源种的高度特异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因此全球转Bt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然而,转Bt基
A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是一种能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个物种,威胁到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建立模型,判断影响其爆发和传播的生态因子,推测风
结核病目前仍然是人类最为严重的细菌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潜伏感染和耐药是结核病防控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Mtb如何应对宿主压力环境进入
人体远红外信号具有超低频,极其微弱的特点,而对于超低频微弱信号的处理则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一个难题,一方面由于信号比较微弱,周围环境以及电路本身的噪声对于系统与电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