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R活性污泥法去除火电厂脱硫废水中Cr、Cd和Pb的动态试验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IDYRS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吸附剂作为一种新兴的吸附剂,在重金属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和巨大的优势,同时已有众多学者证明生物吸附剂应用于实际过程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文选择SBR活性污泥法对微量重金属进行动态吸附研究,探讨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作为吸附剂吸附脱硫废水中重金属的可能性及应用性。在SBR反应器中对活性污泥吸附脱硫废水溶液中Cr(Ⅲ)、Cd(Ⅱ)、Pb(Ⅱ)的行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各种不同条件:HRT,污泥浓度,溶液起始重金属浓度以及pH对吸附的影响,确定了动态吸附下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如下: (1)在HRT=16h的情况下,吸附率达到71%,保证了活性污泥对重金属充分的吸附时间并且不会发生重金属离子的解析,吸附效果最佳。 (2)在污泥浓度为5000~5500mg/L时, COD去除率达到88.7%,活性污泥对有机物降解能力达到最高;并且对Cr(Ⅲ)去除率达到了70%。 (3)溶液起始重金属浓度(1~1000μg/L)范围内,在Cr(Ⅲ)为1~600μg/L时,活性污泥对Cr(Ⅲ)的吸附量和吸附率在不断增大,在Cr(Ⅲ)浓度=600μg/L时吸附率达到最大,为85%;当Cr(Ⅲ)达到600~1000gg/L时,活性污泥对Cr(Ⅲ)的吸附量仍旧增大,吸附效率开始下降,到Cr(Ⅲ)浓度=980μg/L时吸附率已经下降到了78%。 (4)pH值对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的影响最为显著,当pH≤3时,过低的pH会导致污泥的直接死亡;当pH>7时,由于吸附点位的减少和点位吸附能力的降低又会影响吸附效果;经过试验研究,在pH=6时,活性污泥对重金属吸附量和吸附率分别达到了12.82μg儋和72.3%,为最佳的吸附条件。 (5)在多种重金属的共存于溶液中的情况下,会引起对吸附点位的竞争,不同的重金属离子之间的竞争产生对吸附的抑制作用,在有其他干扰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目标离子的吸附效率会降低。向Cr(Ⅲ)浓度为600μg/L的废水中分别加入Pb(Ⅱ)和Cd(Ⅱ)后,Cr(Ⅲ)的去除率为56%和68%,同溶液中只存在Cr(Ⅲ)时相比,Cr(Ⅲ)的去除率分别下降了41%和22%,Pb(Ⅱ)和Cd(Ⅱ)的存在均影响了Cr(Ⅲ)的吸附效果。 (6)通过对比拟和出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的Langmuir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得到活性污泥对Cd(Ⅱ)和Pb(Ⅱ)的吸附适合用Langmuir吸附模型解释,对Cr(Ⅲ)的吸附适合用Freundlich吸附模型解释,活性污泥对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顺序为:Pb(Ⅱ)>Cd(Ⅱ)>Cr(Ⅲ)。 (7)SBR活性污泥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可以将实际脱硫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处理到国外排放标准。其中主要的重金属离子Cd2+、Cr3+、Hg2+、Pb2+、zn2+的出水浓度分别为21μg/L、17μg/L、8μg/L、13μg/L、215μg/L,出水中各种金属浓度均低于国外重金属排放标准。 (8)通过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研究,发现前期的累枝虫对活性污泥吸附重金属起到了主要的吸附作用。同时污泥中存在大量原、后生动物,有助与食物链的延长和增强,便会使生物量减少理论上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基础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研究仍然是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制约超临界流体技术工艺开发和工业化应用的瓶颈,有关该方向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角度审视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和不含夹带剂超临界CO中的相平衡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同益突出。N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利用气体传感器对其进行快速在位、实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元件存在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采用一维有序的纳米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备新型气敏传感器。本文设计并组建了一套可以程序控制的气体传感器性能标定和测试系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可以准确、便捷的实现对传感器性
针对目前全球碳循环中的循环途径不闭合的问题,大陆边缘海因被认为是碳循环中丢失项(missing term)的可能去处,而成为研究的焦点。东海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东海海一气界面的二氧化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区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以及完善全球碳系统参数数据库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东海碳循环的研究多集中于春季,夏季.和秋季,并且研究区域易受地理条件和取样站位的影响,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