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的中央经济会议等国家会议的召开,以及根据发布的相关会议报告的文件内容和有关政策,表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九届五中全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的中央经济会议等国家会议的召开,以及根据发布的相关会议报告的文件内容和有关政策,表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旅游+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较早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责任重大。本文以楚雄彝族火把节为研究对象,楚雄彝族火把节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非遗项目。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彝族聚居的地区都会举办盛大的火把节狂欢活动。楚雄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文化内涵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狂欢节”,流传于楚雄州各县市的彝族村寨,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火把节流传范围最广、节庆活动举办规模最隆重的地区。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如非遗资源品质、人才素质、服务质量、旅游区升级改造、“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旅游产品、区位条件、旅游政策、市场监管等因素。在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工作会议报告进行了搜集,并持续关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热点新闻和研究动向。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等进行了阅读和研究现状总结。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等概念内涵做了介绍,并对AVC三力理论、文化资本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在这些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旅游开发潜力指标体系的五个构建原则。利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AHP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方法,通过网络进行专家意见咨询和方法问卷调查,建立了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构建判断矩阵,采用Saaty九级标度法和模糊数学五分制计分法,借助Yaahp软件对数据进行导入计算,对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的旅游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和等级划分,并结合高质量发展提出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旅游发展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基于楚雄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得出:楚雄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非常适合进行旅游开发。非遗资源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但是生命力的承载力稍弱。存在传承情况不乐观、地区发展乏力等问题。基于楚雄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的分析,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出发,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三个方面对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如通过互联网平台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景区升级申报和完善改造,创新旅游产品;从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给予非遗项目足够的传承条件,对楚雄彝族火把节非遗资源的旅游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定期对相关从业者进行培训,对游客进行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游客设立文明旅游意识。结合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特点,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对楚雄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共同促进和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非遗旅游发展环境。
其他文献
“厕所革命”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程。从现象上看,它意味着国家对农民生活领域的干预。但是,国家为何要实施这一“干预工程”,为何能够实现这一“干预工程”,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工程的实施,思考这一“干预工程”何以能够实现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河南省X村为调研点,通过实地访谈调查获得的实证材料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得出“厕所革命”这项“干预工程”取得成功的缘由在于破除了
追溯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弱势群体中从来不缺少未成年人的身影,这是因为他们身体的弱小和三观的不健全,导致他们既容易成为犯罪的主体,又容易成为暴力问题的承受者。他们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理所当然地受到特殊保护。中国从古到今一直摸索着既可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更充分保护又可以适当处罚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制度。早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可以从中看出早在西周时期已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农村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日趋个性化与多样化,需要政府服务部门予以精准识别、精准供给,实现供需均衡。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均衡?亟待学界认真探讨。因应这种诉求,笔者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均衡”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巩义市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分析出
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国家乡村关系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连接国家行政系统和乡村社会的关键节点,村干部的变化理应受到关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河南省某农业村庄的村干部群体一改十几年前说一不二的行事风格,现任村支书用“官”和“服务员”两个反差强烈的描述来概括两种时代的村干部,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村官和服务员型村干部有何表现?其转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如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列强进一步“蚕食鲸吞”式的瓜分狂潮下,我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这一现实背景激起了国人对边疆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我国出现第二个边疆研究高潮。这一时期由边事研究会创办的《边事研究》为政府主导,是研究边事的重要刊物,但是关于该刊的研究寥寥无几,现有研究简单浅显。本文以《边事研究》的内容为核心,对其创刊经纬、对边疆的认识、边疆观念传播策略和边疆观念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窥见民国时
国家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以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和推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举措,以新乡贤为主要参与动力,是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相互影响,乡村地区呈现“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个体“边缘化”以及治理“内卷化”等严重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是阻碍我国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九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试图进一步改造乡村,城乡差距逐渐拉大进一步刺激农民的发展意愿。在外部国家建设和内部农村发展需求契合的情况下,产生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动力。同时,地方政府与农民基于各自利益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了改革在乡村的落地、推进和深化,使得国家和农民关系也有了良性互动的可能。因此,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实践机制是什么?在改革的过程中
灾荒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晚清中国社会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社会矛盾和冲突交织,灾荒频繁发生,且灾荒种类繁多,影响范围极广。传教士深刻地洞察到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在传教士报刊中大量报道灾荒问题,借此笼络民心并扩大当时在华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对中国晚清时期救灾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万国公报》办报34年间,作为晚清发行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教士报刊,对该时期的灾荒
2021年9月,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新《民促法》)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第一部教育法规,其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民办高职教育在新《民促法》背景下呈现出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暴露出了经费短缺、招生困难、师资队伍薄弱、治理结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民办院校如何对自身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充分利用内外部环境推动自身改革,尽快走出瓶颈,是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