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模式切换过程传热传质及电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ac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基于一个电池单体既能实现燃料电池模式对外发电,又能实现电解池模式对外储能。这一双功能特性使其质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具有较高的比功率和比能量密度,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再生燃料电池其在航空航天领域近年来备受重视。模式切换是实现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工作于燃料电池或电解池模式的必经过程。电、物料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切换与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模式切换过程同步进行,由此导致电池内复杂变化的传热传质过程。研究模式切换过程中电池内部(如,流道、扩散层和催化层内)热、气相和液相在三个维度上的传输规律及其与电切换的关联性,有助于解决其由燃料电池切换至电解池模式催化层内局部缺水的问题,以及由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模式因严重水淹导致电池启动失败等问题,并以此为优化模式切换方案提供参考。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如下研究:
  为探索电池内热质传输机制提了供数值研究途径。基于数值模拟,建立了具有两个方向上模式切换功能的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全电池三维非等温单相和两相模型。单相模型用于探索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燃料电池切换至气态水进料的电解池模式,传热对电池稳定性的影响及因浓差极化加剧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的原因。两相模型用于研究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液态水进料的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模式过程中流道和多孔介质层内气液两相传输机制,为解决因水淹导致电池启动失败这一问题提供改进模式切换方案的理论依据。单相模型和两相模型计算结果分别可在两种工况时和与之对应工况的文献实验结果及本文实验结果相吻合。
  基于单相模型,探索了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燃料电池切换至气态水进料的电解池模式,电池内热、质传输规律及其与电切换的关联特性。从脊的材料、燃料电池或电解池运行工况以及物料供给工况等开展相关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传热相比于传质过程对电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脊,特别是氧气侧脊,采用高热导率的材料(如,钛),可有效缩短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时间。此外,在供应水完全到达催化层之前,氧气侧催化层局部区域缺水导致浓差极化加剧是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燃料电池切换至电解池模式后电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电解池运行电压越高,浓差极化越严重,电池性能恶化越严重。通过提高供水流速强化反应物的传质过程以及统筹切换前后运行工况等方法均可有效改善因局部缺水导致电性能下降的问题。
  基于两相模型,研究了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液态水进料的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模式过程中流道和多孔介质层内气液两相以及质子交换膜内水的传输机制,及其对燃料电池启动性能的影响规律。从电解池运行工况和吹扫气体工况对吹扫性能的影响,以及吹扫结果和燃料电池运行工况对切换后燃料电池模式启动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层内残留大量液态水是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直接由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电池无法启动的主要原因。气体吹扫可有效地将催化层内液态水排出。电池处于不同程度的水淹状态时,吹扫气体参数(如,相对湿度、流速、温度等)对液态水排出过程的影响不同。此外,吹扫结果和燃料电池运行工况共同影响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由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模式后电池的启动性能。吹扫后和燃料电池稳定运行后,电池内液态水的分布越相近,越利于电池在短时间内启动并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反之,电池内的气态水和液态水之间达到相平衡的时间越长,电池越长时间运行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由此导致切换后燃料电池性能的稳定性越差,电池达到稳定运行状态的时间也越长。
  以实验为主,辅之于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场结构对电性能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辅助设计、并加工了具有不同流道及流场结构的一体式质子交换膜再生燃料电池。实验研究流场结构对其单模式时电池性能的影响、对其由电解池切换至燃料电池模式过程中电性能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及对其由燃料电池切换至电解池模式过程中电性能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场结构不同导致流体流动特性及传质过程不同,继而影响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的电性能及切换过程中电性能的动态响应特性。流量一定时,小尺寸截面的流道有助于提高流道内流体流速,改善气体吹扫性能,强化反应物进入扩散层以及液态水排出电池的传质过程,利于燃料电池模式启动:然而,具有小尺寸截面流道的电池切换至高电压的电解池模式后,电池性相比之下最容易下降。
其他文献
氦气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国际上诸如欧洲核子中心、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内的超导托卡马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均配备有大型的氦低温系统。氦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氦气主要依赖于进口,充分利用和保护氦气资源十分重要。在大型氦低温系统中,对所使用的氦气纯度要求极高,往往需要达到99.999%以上,为此需要配置纯化单元保证氦气纯度达到要求。氦低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存在水蒸气、氮气、氧气等杂质,
学位
室温液态金属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类高性能热管理材料,基于液态金属的热管理技术打破了传统冷却技术的性能极限,给大量面临“热障”难题的器件和装备的冷却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国防、航空航天、能源系统以及消费电子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液态金属热管理技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低熔点金属相变材料的储热与温控技术在近年来备受关注,特别是在应对极端高热流热冲击方面,低熔点金属相变材料展现出极大的优
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是常规天然气储量的数倍,探索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对于开采利用非常规天然气、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行波热声系统由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源适用性广等优势,在分布式天然气液化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传统行波热声驱动脉管制冷机多采用惯性管气库作为制冷机调相结构,然而该结构会耗散制冷机出口声功,限制整机效率提升。本文采用直线电机替代惯性管气库结构对制冷机进行调相,提出
微型马达是一类体型较小,但保留传统马达的特性,能够吸收热能,电能,磁能,声能,光能,化学能等能源并转化成复杂机械运动的装置。关于微型马达的研究有望对靶向药物运输、微纳米印刷、传感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镓基液态金属具有低毒性、高沸点、表面张力大以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柔性金属的材料。作为一种在室温下保持液体形态并具有金属性质的材料,液态金属能够对多种外场的激发进行响应,产生一系
学位
寻找环保、高效的替代制冷剂是制冷行业的重要任务,比热作为流体最重要的热物理性质之一,与能量的相关计算有关,是制冷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的关键参数,而且比热可以通过状态方程对温度的二阶导数计算得到,其对于流体准确状态方程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关于新型混合工质制冷剂的比热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建立了一套宽温区的绝热量热装置,以获得环保制冷剂的比热数据,针对当前制冷剂的替代问题,选取有潜力的混合物替代工质R123
超流氦具有优良的流动和传热特性,使其在超导磁体冷却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正不断增强。采用冷压缩机对大制冷量超流氦制冷子系统进行增压,可以有效减小增压设备的体积以及能源损耗。冷压缩机的发展趋势是磁悬浮、高转速、低漏热,即采用高速变频电机驱动、电磁轴承支承以及加长中空轴等技术方案,这些结构特点对冷压缩机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通流部分热防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电磁轴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轴承,具有低功耗
学位
随着低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大型低温系统特别是液氦和超流氦温区大型氦低温制冷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前沿科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低温向心涡轮,作为低温系统的关键制冷设备,其转速相对很高、尺寸很小,其内部流动性能可能与传统涡轮不同。目前关于低温,特别是液氦和超流氦温区的高速微型向心涡轮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研究其内部流动特性,设计出高性能的低温向心涡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某一低温液氦
学位
温度是一个基本的物理量,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及生产生活过程都和温度密切相关。准确地测量和控制温度,对于获得准确的科研数据、保障基础研究和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与常温下的温度测量相比,低温下的温度测量要求更为严格。低温下的温度测量影响因素众多,如温度计的测量引线导热、辐射换热、测量引线焦耳热和温度计的自热效应等,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影响很大。由于测量过程影响因素众多,被测量的真值难以确定,导致了测量结果
学位
液氮和液氧作为最常见的低温介质在低温工程、食品保鲜、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需求。二者大规模供应可由大型空分装置实现,但在小规模、高频次以及偏远地区或野外环境下使用,就存在来源受限、储运不便、价格高昂等诸多困难。因此研制小型可移动氮氧液化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多元混合工质节流(MRJT)制冷技术在微小型系统中实现了氮气/氧气的高效分布式冷却液化,围绕制冷循环优选、MRJT
超导磁体的绝缘结构起到了支撑、导热以及绝缘的重要作用,因此超导磁体绝缘材料除具有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以及较高的低温导热率之外,还要求其具有可靠的绝缘性能。电绝缘性能参数中介电强度和沿面闪络特性是描述材料绝缘性能优异的重要指标,成为超导磁体高电压绝缘系统设计的科学依据。然而低温环境下绝缘材料的电绝缘特性与室温环境下相比存在着一定差异。为了保障低温环境下超导磁体绝缘结构的可靠性,将现有的绝缘材料应用与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