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框架”理论上的翻译过程模型

来源 :外交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iankoufangfang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几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翻译研究的重点转为“交际”(Communication)。因此,交际的各方和交际的媒质自然是研究的两个关键。处于“交际”阶段的翻译研究可从两方面入手:译者的内心认知活动,以及译者应掌握的知识信息。第二个方面又可分为以翻译过程为导向和以语言学、文化因素为导向的研究流派。语言学发展至今已较为成熟,仍然留待解决的是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过程和译者的内心认知活动。 本文先从文化与翻译过程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几个已有的翻译模型,并以Christiane Nord的四个假设为指引,在奈达的信息交流过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受文化束缚的翻译过程模型。之后通过借用心理学的“框架”概念,分析了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层次并找出了“框架”与文化因素的关系,完善了该模型。 该模型表明:翻译过程若从信息交流的角度诠释,分为解码(decoding)和编码(encoding)。然而翻译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解码、编码的单纯相加。信息发出者的意图(intention),最终信息接收者的期望(expectation)以及译者对这两者的解读和预测都应加以考虑。译者脑中有一个“转换机制”(transfer mechanism)控制着译者下意识地完成解读、比较的过程,使得译文既能符合原文意图,又能符合最终接收者的期望。这个所谓的“转换机制”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框架”——决定事件发展的组织性原则。“框架”是内在的,稳定的,其形成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并表现为几个层次。正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框架”共同作用,使得译者产生自己对原文意图和最终接收者期望的理解,完成信息的转换。 通过承认“框架”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建立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的翻译过程模型,我们可以将下意识行为上升到有意识的层面上去,从而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决定并会有助于译员的培训和翻译教学。
其他文献
历来的音韵学研究重古代而轻近现代,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共时结构的分析而轻历时流变的考察,这正是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音史的不同。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近代音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在
本文试图在信息理论框架内探讨文化可译性的实质及文化翻译该怎样译等问题。 作者根据信息与知识的辨证关系提出文化翻译的可行性在于人类作为一个大群体所拥有的共享知识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段亚亭教授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随段师临床跟诊学习,收集整理并归纳段师临证心得,初步探析其学术经验。结果:段亚亭教授从医近70余载,擅长治疗内外妇儿多
文章提出了基于自回归模型(AR)和孤立森林算法的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的异常检测方法。利用AR模型实现水质时间序列的动态高精度预测,并采用孤立森林算法进行异常检测分析,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何时能够作宾语,与前面充当述语的动词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主,参考其他词典,并通过大量语料验证,从中确定了271个形宾动
本研究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作用、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理论进行分析,并总结当前学者的研究文献,结合普通话测试这一特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向,探讨了特定自我效能感对普通
手工制作是一项非常能锻炼人思维开发智力的活动,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它涉及到幼儿园教学、园区角建设和幼儿教玩具制作等多方面的知
专业词语的通用化,特别是把科技领域的术语转化成为普通词语,这是现代汉语新词语发展的一种走势,对这一走势进行研究在当前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选择信息技术领域作为术语通
概括了园区企业三废设施现状,提出了园区企业三废设施日常和专项检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解决的对策,确保三废设施达标排放提供了依据。为改善园区环境
本研究以长三角部分高校体育赛事为线索,以2005年至2011年的时间为序,以企业赞助的主体行为为内容,探寻影响长三角地区高校体育赞助的因素,探讨高校体育赞助发展的新思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