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经纬》文献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fangji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是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纂的《温热经纬》是一部有关温热病的注释著作,全书13万余字,共五卷,主要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热病指南集》《疫疹一得》等著作。本次研究选择《续修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本论文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笔者分别对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古籍进行了调查,从《温热经纬》的版本、体例、引文出处、注释来源以及方剂剂型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王孟英的其他著作,如《霍乱论》《王氏医案》等,对王孟英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温热经纬》的作者王孟英的生平进行了梳理。王孟英在《清史稿》与《(民国)杭州府志》中均有传,但更多的事迹记录在王氏现存的22部著作中。本论文根据这些著作中散落的线索,拼凑出王孟英坎坷的一生,并分为5个阶段(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晚年时期)进行详细介绍。王家为医学世家,童年时期,王孟英在和睦的大家庭中长大,虽天生体弱,但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少年时期,王孟英经历了丧父之痛,便决定继承父亲的遗志,传承家学、立志学医;青年时期,王孟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杭州地区小有名气的医生,并且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壮年时期,王孟英因先后丧妻、丧友、丧母又丧子,受到了精神上的打击,后又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多次搬家,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但他依然积极奔走,寻求安定之处;晚年时期,王孟英几经波折,终于定居在上海,却因贫穷、病痛等原因与世长辞,终年55岁。此外,本论文还对补充辑注了卷二《仲景疫病篇》的作者陈坤和《温热经纬》的7位“评参者”(杨照藜、汪曰桢、沈宗淦、顾俊、许兰身、赵庆澜、任源)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温热经纬》的成书背景和王孟英的著书目的。由于战乱、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等原因,清朝江南地区瘟疫流行、温病频发,患病之人数不胜数,然而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寒温混淆、滥用温补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一些医官乃至名医也不免有此弊病,病家偏信温补的观念,也助长了这种风气,致使患者枉死者众多。出于一个济世救人的医者的责任,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期纠正纠正滥用温补之时弊、为后学者提供参考、使后学者辨证清晰,概括来讲,即“开医家之智慧,扩病者之生机”。此外,因《温热经纬》的刊行年代有争议,本论文还根据对、两种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刻本的研究,否定了清咸丰二年壬子(1852)刻本的存在,而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刻本是否存在也存疑待考,最后指出此书的成书年代在1863年夏五月之后。第三部分,对《温热经纬》的体例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四川新繁东湖刻本、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松韵阁刻本、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上海文瑞楼石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本等5个版本,发现《续修四库全书》本的质量最佳,不仅字迹清晰、内容完整,还刻工精美。根据对此版本的研究,发现《温热经纬》的体例清晰,书体结构完整。按内容分类,《温热经纬》分为正文部分与评语部分。按作用分类,《温热经纬》分为引文、注释、按语、评语四部分。引文是此书的主体内容,注释及按语的作用是对主体内容进行阐释与发挥,而评语的作用则是各部分进行说明与补充。这四部分相辅相成,类似于方剂的“君臣佐使”理论,共同协作,使得作者将每部分阐述的清晰、全面。本论文还找出《温热经纬》全部引文的来源与300余条注释的出处,并分析了引文部分与注释部分的特点。引文部分经源纬流,溯本清源。王孟英认为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内容模仿叶天士,“不过将《指南》温热、暑湿各案穿插而成”,并未溯本穷源,不引“《内经》《难经》《伤寒论》诸书”,也不汇参“《温热论》《幼科要略》”等书,不能将温病的本源阐述清楚。清代俞震(东扶)云:“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譬之井田封建,周礼周官,不可以治汉唐之天下也;仅读后贤书,不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昆体宫词,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故王氏引用《黄帝内经》条文,张仲景、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以及余师愚等人著作的原文汇成《温热经纬》,并详细解释了引用这些内容的原因。注释部分旁征百家,博采众长。此部分共引用30位医家的著作。通过分析30位医家的朝代可知,清代医家最多,有19位;宋到明的医家有12位。通过分析30位医家的籍贯可知,引用江苏籍的医家最多,占40%;浙江医家其次,占27%;安徽医家再次,占14%;另有山东、江西、广东、河南、河北、湖北医家,共占19%。这部分参考医家的著作横跨宋至清4个朝代、涉及9个省,范围广、跨度大,可谓博采众长。第四部分,对《温热经纬》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王孟英将温病分为温热病、湿热病、秋燥与温疫四大类,温热病又分为温病与热病两类。除温疫外,他习惯将这些疾病称为“春温、夏暑、秋燥”[1],而长夏属湿令[2],是易发湿热病的季节。所以王孟英对温病命名的特点是“以时令别其病名”[3],兼顾疾病发病的季节与六淫邪气特点。温疫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故单独分类。王孟英阐述了温病“顺传”与“逆传”的含义;提出“温病亦有热入血室”,丰富了“热入血室证”的内涵;首提“热入精室证”,认为“阴阳易”即“热入精室证”,并提供治疗方法。治疗温病以养阴为要。王孟英用药轻清,善用古方也能创新方。王氏的用药之道为后学者提供了范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大的价值。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概括。总体而言,本论文按时间顺序梳理了王孟英的生平,简要介绍了陈坤等为《温热经纬》的成书作出贡献却易被忽视的医家或医学爱好者;对《温热经纬》的成书背景和王孟英的著书目的进行了总结;对《温热经纬》的体例机构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研究;还对《温热经纬》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整理。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近年来,特发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该病晚期可出现持续闭眼甚至功能盲,不仅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且易对个人情绪造成负面影响。治疗上,目前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手术治疗、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等,以上治疗都存在不能去除病因、副作用大、难以解除患者的眼、面、舌等多部位病变的难题。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治病求本,可统筹解决不同病变部位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观察中医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气虚血瘀型POAG的临床疗效;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对益气明目颗粒黄芪、当归、赤芍、红花等7味中药进行研究,探讨益气明目颗粒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为临床研究提供药效物质基础。第一部分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益气明目颗粒治疗眼压控制的气虚血瘀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32例符合纳入
1.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有规律性的生活,未避孕12个月及以上而未获得妊娠者,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之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全不产”和“断绪”之分。导致不孕症发生的病因复杂繁多,排卵障碍和盆腔因素是主要原因,而排卵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症的发生中所占比例约有20%-40%。在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神经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下,正常的排卵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
研究背景: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防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抗肿瘤治疗的完整性、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时,大多数癌症患者处于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且已经经历过多程联合抗肿瘤治疗,这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严重的症状负担。因此,干预症状以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了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重点
本研究基于“筋骨并重,由筋及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手法由筋及骨,再由骨到筋的整体治疗理念的应用,并首次通过结合影像学和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理筋动髌手法作用,引起髌股关节面应力变化的力学机制,并为其他医学研究提供了临床和实验新思路。1理筋动髌手法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研究1.1研究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观测理筋动髌手法治疗早期髌股关节炎的影像学数据变化,以评价理筋动髌手法对于髌骨运动轨迹异常引起的早期髌股
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中药塌渍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有效性,为中药外治法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提供新方法。确立适用于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纳入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分配到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慢病。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并发症多且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在全球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据报道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按估算,我国现患高血压人数约为3亿,平均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的数目可达到1000万。虽然目前国内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前有所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仍然面临巨大的压力。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
唐时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期寻长寿无恙,对医学大为关注,官方与民间盛行抄录医方。唐中期以后,战乱纷扰,社会动荡,唐及唐以前的医学文献几乎散佚无存,致后世研究唐代的医学发展近乎陷入无米断炊的境地。故唐代散佚医书佚文对于研究唐代医学发展和成就均是十分珍贵的稀缺资料。《极要方》为亡佚医籍,是《医心方》主要引用文献之一,也是一部临床实用的综合性经验方书,除诸科病证及治方外,还包括药物理论及
基于生物力学角度领域,Pope提出脊柱失稳的概念,是指在脊柱生理载重下椎体与椎体间发生了异常活动或变形。在Pope学者的认识基础上,White等人提出临床的脊柱失稳的学术观点,认为临床上的脊柱失稳是在椎体与椎体间的异常位移同时又引起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颈椎的结构功能退化,导致患者在生理状态下椎节过度或异常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失稳一般分为上颈椎失稳和下颈椎失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