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杂交通地带公共空间公共活动研究——以武汉光谷广场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越来越深入,城市交通复杂地带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加,空间复杂程度加剧,与之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巨大挑战。此类公共空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存在相似问题。  本文以武汉光谷广场公共空间公共活动为例,通过调研对交通复杂地带的公共活动进行了梳理,以“依附于城市交通体系的必要性公共活动”为主,以“依附于街区中的自发性公共活动”为辅。必要性活动主要是通行活动,自发性活动主要为驻足停留,受限于空间现状,社会性活动绝迹。  在公共空间研究部分,首先对光谷广场公共空间的构成现状进行了梳理,并从步行的角度将空间分成集散空间、穿行空间、驻留空间三大类。通过公共活动发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公共空间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到的具体案例分析公共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选择和公共活动对空间的重塑关系,反映了空间品质对活动的影响及不同类型活动对空间的需求,展示了活动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现阶段公共空间以必要性通行活动为主,对空间品质的要求较低,自发性活动受到交通活动和空间品质影响,数量减少且种类单一。光谷广场的空间品质受施工及交通影响,整体空间品质较低,无法激发多样的活动。最后反思了空间中公共设施缺乏,空间复合使用率低等问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
在中国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认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再利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内完整且连续的一部分,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设计深受与其关联的城市空间问题的影响,同时在建成后将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从建筑本
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  中学设计重点在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
我国中小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均面临着城中村问题的困扰,以城市边缘区更为突出。由于对这类城中村缺乏针对性研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简单地套用大城市典型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既不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是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1]。“和谐社会”蕴涵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近年来,“同城化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国各大、中城市均有明显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截止2011年12月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突破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城市化带来诸如用地面积紧
近些年城市轨道交通如火如荼建设,其影响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亚洲发达地区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功地区,也给当地城市中心区更新带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