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锶铁氧体的结构与磁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原料价格便宜、优异的化学稳定性,高的磁晶各向异性等一系列优点,锶铁氧体在微波设备﹑磁光﹑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汽车、通讯、办公用品、消费品等产品的轻便化和节能化,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正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在Y30H-2预烧料基础上,采用陶瓷法制备了La-Co、La-Zn掺杂的高性能M型锶铁氧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配有EDS的扫描电镜(SEM)、MATEST-2010H永磁(稀土)磁性材料自动测量仪等测试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能,同时研究了不同粒度CaCO3、SiO2、Al2O3添加对锶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及SEM分析结果表明,样品Sr1-xLaxFe12-xCoxO19 (x≤0.30)在1100℃1215℃烧结时,La3+和Co2+已经完全掺杂进入锶铁氧体相中。随着La-Co含量的增大,样品的Br和Hcj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在1170℃烧结时,剩磁Br在x=0.12取得极大值,与未掺杂La-Co的样品相比,剩磁Br增加了2.28%。在1170℃烧结时,Hcj的增幅最大,在x=0.15获得极大值,与未掺杂La-Co的样品相比,内禀矫顽力Hcj增大了24.29%。研究结果表明,La-Co联合掺杂能显著提高样品的Hcj。在x=0.15,1170℃烧结90分钟,实验获得最佳磁性能为:Br=411.9mT,Hcb=291.3kA/m,Hcj=332.9kA/m,(BH)max=31.9kJ/m3。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小料添加剂(CaCO3,SiO2,H3BO3,SrCO3)的配比含量,在此基础上制备了La-Zn掺杂的M型锶铁氧体Sr1-xLaxFe12-xZnxO19(x≤0.27)。采用XRD及SEM分析表明,样品在1155℃1215℃烧结时,La3+和Zn2+已经完全掺杂进入锶铁氧体相中。随着La-Zn含量的增加,样品的Br先增大后减小,而Hcj先急剧降低,在x≥0.12后,Hcj缓慢降低。在1200℃烧结时,样品在x=0.09取得极大值,相对无掺杂样品Br增加了2.27%,La-Zn掺杂能有效的提高锶铁氧体的Br,却显著降低了锶铁氧体的Hcj。而在x=0.09,1200℃烧结时,La-Zn掺杂锶铁氧体取得最优磁性能:Br=427.3mT,Hcb=184.0kA/m,Hcj=189.0kA/m,(BH)max=33.8kJ/m3。不同粒度的CaCO3、SiO2、Al2O3添加剂对锶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纳米添加剂比微米添加剂对锶铁氧体的磁性能的影响有更显著的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珠三角地区从珠江时代走向南海时代,滨海旅游度假地的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的通过,让海南的旅游业骤然升温,也使处于珠三角东部地区的深
以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带有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的高压共轨柴油机电控系统为对象,研究故障诊断系统的执行器故障诊断方法。针对添蓝喷射阀等
目的:探讨DR、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回顾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均行X线、CT、MRI检查的骨肿瘤患
<正>智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准
应用流体动力学和有限元法建立了螺杆泵的橡胶衬套和转子的接触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过盈量、橡胶材料硬度和泊松比对螺杆密封性能的影响,并对等壁厚螺杆泵和常规螺杆
<正> 当观看完《微观世界》之时,你会惊讶于在我们的脚下,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每个有生命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宿命,都值得我们尊重。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更出名是在拍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金融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投资方式、融资行为,而且改变着金融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
死亡叙事是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文本世界中的重要叙事场域,但是对死亡叙事与审美的考察在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的研究领域,还属于一个无人或少人跋涉的理论盲区,本文将现代阐释学和
目的:建立小鼠氟斑牙动物模型,用于研究氟斑牙祛色剂对牙体的安全性,并对氟斑牙祛色剂处理后的牙齿再矿化进行活体动态观察。方法:(1)将3周龄的昆明小鼠65只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
审美心理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研究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1978-2008年之间中国审美心理学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分析,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