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要素成本与利益分享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jicao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与意义区域经济递进发展是经济社会演进最为重要的经济问题之一,它一直受到全球经济学者、政府决策人员的高度关注。我国区域经济递进发展差异的形成是由于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理交通、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长期累积、沉淀作用的结果。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积极推进东部沿海发展战略,给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条件,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实行对外开放,并优先把国家改革开放与投资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引导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和要素流向东部地区,使区域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但过去人们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内部原因,即经济发达区域内部或经济落后区域内部的影响因子及国家倾斜政策的影响。对于经济落后地区对经济发达地区贡献的各种要素成本研究甚少,定量研究更为鲜见。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实证分析,研究经济落后地区为经济发达地区分担的各种经济增长要素成本,以及中西部地区理应分享的发展利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些要素成本构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回馈经济落后地区的理性基础,而不仅仅是政治或情感的因素来主导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或主导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支持,这种新的观察视角可为解决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新的路径和政策依据,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2、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现状,重点回顾了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围绕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进行了全面讨论。系统分析了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企业家等区域经济递进发展要素的重要作用。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内在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物质效应、社会效应和发展效应进行了分析。用Theil指数对我国的区域经济递进发展差距进行了测度,对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进行了分阶段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重点讨论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本以及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流动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所分担的成本,以及东部地区理应用于分享的利益,建立了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的成本分摊模型。(1)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分担研究。2007年度,单纯从人口流动的绝对量来看,人口净流入最多的6个省份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依次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人口净流入总量为3011万,人口净流出最多的9个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依次是河南、四川、安徽、湖南、重庆、湖北、广西、贵州、江西,人口净流出总量为4256万。(2)资本要素配置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分担研究。资本流动中,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从2000年至200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0.6161-0.5688,占据了国内地方财政收入的大壁江山,而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从2000年至2009年以来,分别仅占0.2079-0.1722和0.1760-0.1691,所占比重还有继续缩小的趋势。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0年至200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0.5879-0.4928,占据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而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0年至2009年以来,分别仅占0.2205-0.2801和0.1916-0.2271,所占比重中西部尽管有增大的趋势,但绝对投资总额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东部地区绝对投资总额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其差额从2000年的11719.1亿元、12641.9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6548.3亿元、58154.1亿元,绝对差额增长了近3倍,且东部地区基本上占据外商固定资产投资额80%以上。(3)农业要素配置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分担研究。从2000—2009年间中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来看,都要大超过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区中,粮食产量中部地区则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粮食产量所占全国总产量比重从2000—2009年间一直维持在0.4—0.5之间,而呈上升之势,而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则从0.32降至0.28。根据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划分,7个粮食主销区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福建、海南。7个北方粮食主产区分别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6个南方粮食主产区分别为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国内亿元以上粮食商品交易市场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且7个粮食主销区均部位于东部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由此可以判断出,东部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为其提供了粮食支援。(4)矿藏与油气资源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分担研究。我国68%石油可开采量、89.3%的天然气储备、93.2%的煤炭储量及79.4%的硫铁矿石储量都在中西部地区,全国76.85%的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也集中在西部地区。除了菱镁矿、高岭土等少量矿藏东部比中西部丰富外,中西部地区主要能源、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基础储量均大大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为发展资源型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些资源的基础储量(除国外进口资源外),通过开采,在国家的宏观调节下,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向东部提供,支撑着东部经济的健康快速地发展,使其东部地区生铁总产量、钢总产量、石油总产量及比重均高于中西部地区。除天然气产量、原煤产量及比重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外,其它资源的深加工东部地区大大高于中西部。即便如此,西部地区天然气的使用价格还高于东部地区。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资源提供者无法得到合理补偿。(5)区域经济发展成本分摊测算研究。在研究中引入了区域经济递进发展成本,并把区域经济发展成本定义为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的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货币表现。在考察区域经济递进发展过程中的中、西部贡献的成本时,采用了平均法和标杆法两种方法来进行计算。3、主要研究结论(1)区域经济发展绝对差距继续扩大,东部地区分享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研究发现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呈现收敛现象,但其绝对差距仍在扩大。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值为485.18元,中部地区为310.65元,西部地区为290.29,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人均高出174.53元和194.89元。到了200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率先突破30000元,而同一时期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15387.15元和13186.44元,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人均高出18000.77元和20591.95元。(2)制度要素引导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首先进行制度变迁的区域则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国区域经济递进发展60多年的历程,不难发现制度变迁贯穿始终。而形成的制度差异主要是因为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结构、开放程度、甚至文化习俗等的不同造成的。每一阶段的制度变迁,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先行先试的区域得到的经济利益更多。(3)要素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是利益,而其成本则由中西部地区给予支付。第一、在劳动力流动结构、数量、层次等的评估中,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净迁入、中西部内陆地区净迁出的格局明显。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培养了可供使用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创造的经济价值留在了东部地区,而其培养成本则由中西部地区政府和家庭支付。第二、财政收入、基本建设投资、外商投资大量集中在东部地区,一方面说明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好,资本投资效益高,另一方面也更加剧了资本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为东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第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西部地区为其提供的农业资源,保障了东部地区的粮食供应、农产品供给。东部地区把农产品生产布局在中西部地区,而自己则将土地用于付加值更高的产业发展,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第四、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大量流向了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部的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西部丰厚的资源无法给资源省份带来更多的利益。(4)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成本贡献巨大。1978年到2008年,按照平均法计算,东部地区多获得的效益高达428451亿元,中部地区贡献的成本是189849亿元,西部地区贡献的成本是238602亿元;按照标杆法计算,东部地区多获得的效益达173709.4亿元,中部地区贡献的成本是82070.6亿元,西部地区贡献的成本是91638.7亿元。4、主要政策建议(1)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通过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保证区域经济递进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资源的均衡配置。(2)建立转移支付的长效机制。要想缩小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仅仅依靠市场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转移支付的长效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机构;提高财政体制的法制化程度并制定中央级《财政转移支付法》;完善地方表达机制;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横向补偿政策。(3)创建区域递进的发展机会。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在积极把握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同时,又要不断根据眼前的发展局势创造新的区域递进发展的机会。(4)促进区域内生技术资源创新。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技术创新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创造财富的关键,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也是区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中西部地区只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实施节约资源型战略,才能使本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5)提高区域发展要素收益率。随着资源约束的日益强化,我国的区域经济递进发展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增长方式为主。注重效率,把配置的中心放在要素收益率上,充分提高利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率以及这些要素组合的收益率。(6)警惕高福利社会机制在区域经济递进发展中的负面效应。在建立福利社会制度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适合我国的制度,既要提高区域人民的总体福利水平,又要注重区域经济递进发展的激励的作用,防止因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追求区域分配绝对公平,克服高福利社会机制在区域经济递进发展中的负面效应。5、主要创新点第一、利用平均法和标杆法,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成本分摊模型,第一次测算出了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所作的成本贡献;第二、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成本横向补偿政策,从中央对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扣减,由中央财政行使横向转移支付职能;第三、重新界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标志,促使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区域竞争优势等具有显性意义的指标,其实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因而证明了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支持的“补偿”属性,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成员理应承担的责任。6、进一步有待研究的问题第一、区域平衡状态的选择是静态的,而更真实的平衡状态应该是动态的,也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平衡状态也在不断的变化,关于平衡状态动态的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第二、在考虑发展成本横向补偿政策时,如何区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下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其他文献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已有很多学者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和大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
<正>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无论再好,都存在着优生和差生,都存在着两极分化。优生是指成绩特别突出、智力发展较快、心理状态稳定的学生。而差生则是指成绩、道德品行
期刊
本文剖析建国至改革开放后艺术观的变革及其发展,指出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引起观众不同反应的原因,并具体以野兽派产生、命名以及被接受的变化历程为例,分析其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合成了一种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柔软剂,并用于纯棉织物的柔软整理。优化的应用工艺为:浸轧50 g/L柔软剂,二浸二轧,轧余率80%,105℃预烘3 min,130℃焙烘1 min。经自制柔软剂
商贸流通业作为服务业的主体部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消费、就业和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正>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3.品味本文生动、
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城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关系的隔离状况而提出,它主要是指,在城乡之间构建一种有效机制,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相互协
剪纸艺术要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剪纸教育。我校从2000年开始,通过构建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组织,创设良好的外部开发环境,编写剪纸校本教材,开设剪纸活动课,探索灵活多样、富
民族服饰丰富的文化内容体现了服饰是人类文化显著特征的特点,通过对湘西土家族服饰艺术的研究,解析民族服饰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在民族艺术文化精神中的实质体现。湘西土家
目的:本文根据啦啦操教学的特点及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成果,运用实验法对在啦啦操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