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敏混凝土内热源红外检测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外成像检测方法是无损检测中的一种新技术,具有非接触性、快速、准确、直观等独特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它的具体检测方法分为外置热源法和内置热源法。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碳纤维混凝土(C F R C)的研究中发现,对碳纤维混凝土试件进行外加电压的焦耳内热源红外检测可以改善上述存在的局限性。利用碳纤维混凝土良好的导电性,通过对碳纤维混凝土试件施加较低的电压,使其产生焦耳效应,如果试件内部存在缺陷,将在表面产生温度差,从而可以利用红外热像技术进行无损检测。 本文结合实验,针对机敏混凝土结构缺陷的焦耳内热源红外无损检测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主要工作为: 1、将机敏混凝土合理假定为宏观各向同性材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检测过程中的热、电传导相关的控制方程;并研究了几种不同缺陷周围检测过程中的电流密度、焦耳热分布规律。 2、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机敏混凝土的电热场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电流密度、焦耳热分布及试件表面温度分布变化规律并与实验所得试件表面温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 3、研究了在焦耳内热源条件下,无缺陷结构稳态热传导问题,并获得了其解析的求解方法。其关键方法是:通过将电场量引入温度场方程,作适当变换,把含内热源的热传导方程转化为不含内热源的热传导方程,然后采用分离变量法进行求解。 4、由于含缺陷的构件具有不规则几何形状,且具有复杂内热源,在进行温度场解析求解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通常采用数值计算,本文通过采用一定的假设条件,提出了温度场解析求解的近似方法,并对含有二维圆形空腔缺陷的试件温度场进行了求解。
其他文献
在配电网线路的检修和测试上,带电作业的方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中。带电作业的首要前提是安全,而绝缘用具的性能好坏直接左右着带电作业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对绝缘用具的性能进行检测。绝缘毯是其中常用的一种辅助绝缘工具。但是,现阶段的检测手段不能满足对带电作业用绝缘毯的检测需要。目前的检测效率很低,这无疑增大了带电作业中的危险性,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研究。本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作为实习生参与了中
随着社会对大跨度大空间的需要,点支承网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关于它的计算方法主要是空间桁架位移法和差分法,然而,这些方法需要编制大型的程序,计算量大,计算过程较繁琐,对于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当变压器空载合闸或外部故障切除后电压恢复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很大的励磁涌流。由于励磁涌流的大小将达到变压器额定电流的几倍甚至近十倍,并且励磁涌流只流过变压器的电源侧,故励磁涌流将流入作为变压器主保护的纵联差动保护的差动回路中,如果保护不能够识别出这一电流,则可能误动作。因此,纵差动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识别变压器励磁涌流和内部故障电流。本文对变压器励磁涌流
该文首先对黄连药材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建立了适应于分析黄连中的小檗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和对4种黄连中的小檗碱进行含量测定.该文考察了超临界二氧化碳
蒸汽动力装置是大型船舶的主动力装置,它决定着船舶的航速性,机动性和续航力等重要技术性能。船用锅炉是蒸汽动力装置的一个主要设备,构成了船舶的主推进装置,在蒸汽动力装置中具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是采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细胞群体中每一个细胞的转录组进行高分辨率检测,以揭示生物组织中细胞的异质性。该技术在鉴定特定细胞标志物、发现细胞亚群和稀
电力电子变换器开关频率的提高,减小了变换器的体积,提高了功率密度,但同时也增加了变换器的损耗。软开关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功率开关管的工作环境,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在无源与有源两大类软开关技术中,不使用额外开关元件、检测手段和控制策略的无源方式有着附加成本低、可靠性高、变换效率高、性能价格比高等诸多优势,在工业界单端变换器制造领域基本确立了主流地位。对于逆变器而言,其软开关技术因其特殊结构和
框架结构是实际工程中广泛采用的结构体系,为实现该种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对其关键力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采用非线性有限元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控机床回转送进精密直接驱动技术及其控制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50375102)为背景,针对直接驱动数控转台用环形永磁力矩电机伺服系统易受自身参数变化及外部负载扰动影响的特点,将H_∞鲁棒控制与其它控制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两种控制策略,以提高转台系统的伺服性能。在各种数控转台中,传统的驱动方式通常是旋转伺服电机加蜗轮、蜗杆副和齿轮副机构,由于存在机械传动链,会造成运动响
索膜结构作为新兴的建筑结构体系已经越来越得到工程界的认可,相应的技术规范也在逐步的制定和完善过程当中.但是,在索膜结构的分析和设计过程中,都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