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面保鲜技术研究及年产900吨生鲜面工厂设计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鲜面,因其口感劲道爽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由于含水量高,极容易引起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导致面条发生变酸、发霉等变质现象。因此,货架期短一直是生鲜面工业化生产的瓶颈。本论文主要以生鲜面为研究对象,在生鲜面制备过程中,通过向生鲜面中添加乙醇、丙酸钙、ε-聚赖氨酸盐酸盐以延长保质期;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生鲜面的保鲜配方,并研究了生鲜面在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的品质特性变化;同时采用生理生化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生鲜面贮藏过程中的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此外,结合工厂大生产,对年产900吨生鲜面加工工厂进行设计,对物料衡算、厂区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并制订一套符合企业安全生产的质量标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感官评价和微生物数量为指标,考察不同保鲜剂对生鲜面的保鲜效果,探究生鲜面的保鲜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生鲜面的保鲜剂最佳配方为:2%乙醇、0.02%丙酸钙与0.006%ε-聚赖氨酸盐酸盐复配,此配方的保质期为常温贮藏一个月。2、研究最佳配方处理后的生鲜面贮藏过程中品质特性的变化。利用最佳保鲜配方制备的生鲜面,分别放置于温度为4℃、25℃、35℃的贮藏环境中,每周进行感官评价和宏观品质指标测试。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最终得知:在生鲜面贮藏保鲜过程中,L值是导致生鲜面感官评价下降最直观的指标;水分含量是导致生鲜面质构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保持色泽与水分的稳定对生鲜面生产十分重要。3、生鲜面贮藏过程中腐败菌的分离鉴定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生鲜面中腐败菌进行鉴定。空白样品中分离出四种细菌与一种霉菌,细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保鲜处理组中分离出两种细菌和一种霉菌,细菌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空白组与处理组中的霉菌均为白根霉属霉菌。4、根据生产工艺,确定了年产900吨生鲜面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生产车间平面布局图,并设计了厂区布置图。根据工艺流程要求及年产量确定了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及型号。根据生产企业年产量及工作天数,设计每年工作250天,一天工作8小时,每天3班制。通过物料衡算得出全年用水量为8150t,全年用电估算为7×105 kW·h。同时,结合工厂化生产,制定了一套生鲜面加工企业标准,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生产周期通常为100-120天,约为金针菇和杏鲍菇生产周期的两倍,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添加富氢水、皂苷和曲酸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斑玉蕈子实体的产量,而且缩短了菌丝的后熟期,促进原基的形成。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添加外源维生素C对斑玉蕈产量、抗氧化物质含量及酶活性、抗氧化酶基因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了维生素C影响斑玉蕈产量的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技术水平低,导致农药的投入量增大。多菌灵和啶虫脒因低毒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设施农业当中。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多菌灵和啶虫脒的土壤残留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应用微生物修复农药残留污染是一种安全、廉价、高效的方法,拥有巨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目前有关于农药残留修复的研究大多是农药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以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关于微生物菌剂保存条件的研究
学位
拱坝在其生命周期内可能会承受强烈地震,其地震易损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拱坝的地震易损性分析,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量。该文提出了一种预测拱坝地震响应的方法——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多层前馈(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该方法可以替代部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显著减少计算成本。以大岗山拱坝的易损性分析为算例,基于已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技术,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使研究对象的特定染色体区段、染色体臂或整条染色体发出某种颜色的荧光,从而可以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视化染色体的技术称为染色体涂染(Chromosomepainting)。染色体涂染技术的出现大大加深了对染色体结构及变化的理解。例如,利用该技术分
SIRT7在众多生物学过程中主要参与调节蛋白质的脱乙酰化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SIRT7具有多种潜在功能。然而,SIRT7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首先观察了 SIRT7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不同时期的定位情况,在GV期SIRT7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伴随减数分裂的恢复,SIRT7主要与染色体共定位。我们进一步探讨了 SIRT7敲减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通过显微
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属于单锌指蛋白家族,通常以转录因子的形式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且具有两个功能结构域分别是位于N-末端的DNA结合域,和位于C-末端的转录调控域,它通常是由200~400个氨基酸构成的。在DNA结合域中有一个Dof结构域,它包含四个保守的Cys残基和一个Zn离子。近年来发现植物Dof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很多环节都起重要作用,例如
杂草稻(weedy rice)是一种可以在水稻田中自然繁衍与普通栽培稻伴生并危害水稻作物生长的稻属植物。杂草稻形态与正常栽培稻相似,比栽培稻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危害栽培稻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稻米质量,威胁水稻生产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本文通过对61个杂草稻种群以及对应田栽培稻品种进行萌发实验,发现杂草稻发芽势普遍显著强于对应栽培稻。进而对以粳型杂草稻(WRL-162)为母本和粳型栽培稻日本晴(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一直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而开展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是实现大豆品种不断创新和高产优质育种的重要保障。育成品种经过人工培育和选择,蕴含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和广泛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以1974-2017年育成的黄淮海地区508份夏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立的初熟期和生育期组之间的回归模型,对该群体进行生育期组划分,并通过对
生物除草剂是使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动植物等各类生物及其组织、代谢物进行工业化生产,有效利用、防除特定杂草的生物制剂。利用天然产物开发生物源除草剂已成为未来生物除草剂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是从灰黄青霉菌(Penicillium griseofulvin)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含氯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医学中应用甚广。在动物细胞中,灰黄霉素能够影响微管的组装和解聚,可能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