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处理压裂返排液的效果及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kghost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裂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油流环境的采油技术,压裂作业完成后返排至地表即为压裂返排液。压裂返排液具有粘度大、COD值高、含有多种化学试剂,处理难度较大的特点,已经成为油田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将未经处理的压裂返排液直接外排,会对环境以及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并循环利用,对油田环境保护和降低成本等方而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处理压裂返排液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微藻—微生物混合培养形成藻菌共生系统高效处理压裂返排液,优化培养微藻条件,深入分析微藻—微生物混合培养处理压裂返排液时的污染物去除机理及藻脂肪合成代谢调控机理。采用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压裂返排液,利用响应面法研究返排液稀释倍数、好氧菌投加量、pH三因素以及对小球藻藻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小球藻生长密度影响大小依次是pH、好氧菌投加量、压裂返排液稀释倍数;通过实验数据选择并建立二阶数据模型,并分析该模型可靠性和拟合性为良好,最终建立三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回归模型方程,通过方程求解得到藻—好氧菌混合培养的最优条件为:压裂返排液稀释倍数为4.33、好氧菌投加量为42mg/L、pH为6.7,最优化小球藻密度可达2.522g/L;通过响应面优化分析三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压裂返排液稀释倍数和好氧菌投加量之间交互作用极显著,稀释倍数和pH之间以及好氧菌投加量和pH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利用藻菌共固化与厌氧污泥联合处理压裂返排液,考察好氧菌投加量、厌氧污泥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三种因素对压裂返排液COD去除率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厌氧污泥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好氧菌投加量。通过实验数据选择并建立二阶数据模型,并分析模型拟合性良好,最终建立回归模型方程;综合考虑压裂返排液污染物去除效果确定最优处理条件为:好氧菌投加量为20mg/L、厌氧污泥投加量为43.78%、水力停留时间分别取为44h、最优化COD去除率可达42.13%。通过响应面图分析三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好氧菌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之间以及厌氧污泥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之间都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并且交互作用显著,而好氧菌投加量和厌氧污泥投加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小球藻-好氧菌混养处理压裂返排液过程中测定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ACCase(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分析压裂返排液对小球藻抗氧化性以及脂肪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藻菌共生处理返排液时小球藻SOD活性和ACCase活性均显著升高,说明小球藻与好氧菌共同生长可以促进细胞清除活性氧,抵抗不良环境的胁迫,并且藻菌共生可以促进藻脂肪酸合成,提高生物产能效率。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通腑化瘀清胰汤联合芒硝外敷序贯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AP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禁食期在西医治疗
介绍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回顾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中国获得发展的内在原因,指出中国将可能成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最大的商业市场
雇员普遍缺乏敬业精神,工作效率低下是我国公共部门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我国公共部门雇员工作效率的关键在于改善公共管理中的激励规则,即建立敬业激励相容的激励机
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mSBM)测度了中国1998-2016年各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并且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空间相关性的基
本文在分析"英语+小语种"复语专业设置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东南亚小语种教学为例,全面探究了"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以此推进高校外语教学的顺利发展。
<正>海曙区通过充分利用拆后地块,盘活城市核心区微空间,致力改善城区市容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实现促发展、优环境、惠民生。该区于今年成功创建成为省
城市竞争是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品质的较量。打造怎样的城市、城市怎样去建、城市建设怎样保障,提出坚持"工匠精神",围绕城市"双修",建设可阅读、可徒步、有温度的城市,
基于实证考察视角,以程序运行的依据是国家立法还是非正式的规范(或政策)、程序运行过程中究竟以国家权力还是社会(社区)权力为主导、程序运行所依赖的公共服务网络是由国家
承压类压力容器是一种对安全性具有较高要求的密封容器类特种设备,在其制造的过程中,对材料的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材料不合格,就无法承载具有一定压力的气体或液体。因此
动物词汇在人类语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联复合模式是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溶合理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解释框架。框架中有两种不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