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实验室前期从南海深海海泥分离并保藏的一株具有表面活性物质产生能力的菌株SWJS T1为研究对象,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测序,综合鉴定其为一株假黄单胞属细菌,并命名为Pseudoxanthomonas sp.SWJS T1,保藏编号为CGMCC No.10972。菌株所产表面活性物质经全波长扫描、薄层层析试验和红外光谱分析,最终确定为非离子型的糖脂类。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菌株SWJS T1摇瓶发酵产糖脂的条件,将所产糖脂的浓度由最初的0.73 mg/mL葡萄糖当量提升至2.60 mg/mL葡萄糖当量,提升幅度2.25倍,且传代4次产量稳定。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0.50%KNO3、2.70%甘油、6.30%玉米油、0.30%K2HPO4、0.30%Na2HPO4·12H2O、0.125%KCl、1.5 mM Fe2(SO4)3和1.0 mM MgSO4。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种龄14 h,接种率4.0%,培养温度35℃,培养基初始pH 6.0,装液量50%,发酵时长87 h。该糖脂的糖基部分和脂肪酸部分分别占分子总量的约30%和67%,经鉴定,糖基部分主要为L-岩藻糖和葡萄糖,脂肪酸部分主要为含18个碳原子的油酸或亚油酸。该糖脂作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CMC和HLB分别为68 mg/L与11.69。金属离子对其表面活性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且二价的Mg2+和Ca2+要比一价的Na+和K+作用稍强。该糖脂热稳定性良好,60℃或90℃处理30 min、121℃处理20 min,均未对溶液平衡时的界面张力造成明显影响;pH的耐受性较弱,适合碱性pH条件,并在pH 8.0处获得最低界面张力4.22 mN/m。该糖脂具有良好的乳化性,0.01%添加量即能获得粒径分布在1-10μm的乳液,但糖脂本身的乳化稳定性不佳,常温贮藏7 d的脂肪上浮率达到了31.3%。该糖脂与酪蛋白综合作用时可增强其乳化效果。加入该糖脂和酪蛋白后的乳液,其粒径分布相对于单纯使用酪蛋白的乳液而言,峰形出现轻微左移(1-2μm)。但该糖脂不利于乳液体系的稳定,常温贮藏7 d后,加有酪蛋白和该糖脂的乳液的脂肪上浮率(10%-30%)整体而言要大于单纯使用酪蛋白的乳液体系(<10%)。综合而言,该糖脂更适合用作生物表面活性剂而非生物乳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