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文化启蒙的大背景下,中国新文学自诞生起就肩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文学创作的主题总是与时代的主潮紧密相连。然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沦陷区上海,当同时期的作家都因不宜言说的大环境选择淡出文坛或者退居后方的时候,苏青却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政治,故意迎合市民口味,以关注个体日常生活和生存体验的世俗化创作赢得了广大市民读者的支持,成为了与张爱玲齐名的当红女作家。本文以苏青的创作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以往研究者单一的女性主义研究视角,而是从她关注日常世俗人生的角度切入,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着重探讨苏青世俗化创作倾向形成的多重原因,从深层次挖掘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将她的世俗化创作放在文学史中进行定位,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进一步阐释她这种关注世俗人生的写作姿态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总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绪论首先介绍论题的缘起,对论题中的相关概念作一个界定,大致梳理苏青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为正文部分的进一步论述作好铺垫。第一章深入挖掘苏青世俗化创作的成因:自古至今,江浙一带都有着明显的农商传统,政治意识淡薄而商业氛围浓厚,处在这种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市民社会中,苏青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市民之气,与那些怀有宏大政治抱负的人相比,热闹的日常凡俗生活才是苏青所向往的;沦陷区的特殊环境导致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救亡图存的话语不能说,苏青只能选择婚姻家庭这些日常生活的琐事,游离于政治意识形态之外;孩童记忆是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底色,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苏青,同样是表现世俗人生,她与张爱玲在表现内容和表现特色上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在文学创作上的外部投射;文学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为苏青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卖文为生的生存压力迫使她不得不靠迎合读者的世俗化趣味来赢得市场。
第二章分析苏青世俗化的具体表现:苏青的作品是对普通市民阶层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饮食男女、家庭婚姻构成了其表现的全部,她是从普通人的生存层面去呈现市民日常生活的,因此对于个人命运的反抗,在她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世俗性的挣扎;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相比,苏青更加现实,她笔下的爱情和母性不再具有美好神圣的品格,而是在世俗压力和生存困境下异化了的爱情和母性,爱情变得更加物质化,而母性也趋向生活化和现实化;作为一个备受生活之累的女作家,苏青在创作中不仅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还以一种女性叙事话语对女性的情欲进行了合理的表达,她是从女人的基本需求和生理本能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因此这种情欲的表达更多地蒙上了一层世俗主义色彩;苏青身上有着小市民阶层的小聪明和精明的一面,重视实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俗人哲学的道德规避让她笔下的人物在面临生存困境时都表现出一种弱者的姿态,以此来获取身边人的同情与帮助。
第三章探讨苏青世俗化创作的价值与局限性:从题材取向上看,苏青填补了前期作家在表现女性日常生活领域的空白,她的这种关注个人生命体验的边缘性写作为我们展现了被当时民族意识和责任担当所掩盖和消解的另一种文学经验,她对战争背景下个体生命受到压抑的生存困境的书写,反映了上海市民所面临的具有普泛性质的共同性,体现了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意义;苏青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描写之中还包括着大量的对其家乡宁波一带民风民俗的展示,这种还原性的民俗叙事里积淀的文化意蕴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决定了苏青创作的文学史价值。从创作的局限性来看,苏青作品里情节与现实高度重合,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人性的穿透力和审美的透视感。
结语部分进一步阐述了苏青世俗化创作的独特贡献,并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脉络中探讨这种关注世俗人生的写作姿态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总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绪论首先介绍论题的缘起,对论题中的相关概念作一个界定,大致梳理苏青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为正文部分的进一步论述作好铺垫。第一章深入挖掘苏青世俗化创作的成因:自古至今,江浙一带都有着明显的农商传统,政治意识淡薄而商业氛围浓厚,处在这种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市民社会中,苏青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市民之气,与那些怀有宏大政治抱负的人相比,热闹的日常凡俗生活才是苏青所向往的;沦陷区的特殊环境导致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救亡图存的话语不能说,苏青只能选择婚姻家庭这些日常生活的琐事,游离于政治意识形态之外;孩童记忆是我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底色,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苏青,同样是表现世俗人生,她与张爱玲在表现内容和表现特色上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在文学创作上的外部投射;文学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为苏青的创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卖文为生的生存压力迫使她不得不靠迎合读者的世俗化趣味来赢得市场。
第二章分析苏青世俗化的具体表现:苏青的作品是对普通市民阶层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饮食男女、家庭婚姻构成了其表现的全部,她是从普通人的生存层面去呈现市民日常生活的,因此对于个人命运的反抗,在她这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世俗性的挣扎;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相比,苏青更加现实,她笔下的爱情和母性不再具有美好神圣的品格,而是在世俗压力和生存困境下异化了的爱情和母性,爱情变得更加物质化,而母性也趋向生活化和现实化;作为一个备受生活之累的女作家,苏青在创作中不仅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还以一种女性叙事话语对女性的情欲进行了合理的表达,她是从女人的基本需求和生理本能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因此这种情欲的表达更多地蒙上了一层世俗主义色彩;苏青身上有着小市民阶层的小聪明和精明的一面,重视实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俗人哲学的道德规避让她笔下的人物在面临生存困境时都表现出一种弱者的姿态,以此来获取身边人的同情与帮助。
第三章探讨苏青世俗化创作的价值与局限性:从题材取向上看,苏青填补了前期作家在表现女性日常生活领域的空白,她的这种关注个人生命体验的边缘性写作为我们展现了被当时民族意识和责任担当所掩盖和消解的另一种文学经验,她对战争背景下个体生命受到压抑的生存困境的书写,反映了上海市民所面临的具有普泛性质的共同性,体现了五四新文学“为人生”的意义;苏青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描写之中还包括着大量的对其家乡宁波一带民风民俗的展示,这种还原性的民俗叙事里积淀的文化意蕴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决定了苏青创作的文学史价值。从创作的局限性来看,苏青作品里情节与现实高度重合,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人性的穿透力和审美的透视感。
结语部分进一步阐述了苏青世俗化创作的独特贡献,并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脉络中探讨这种关注世俗人生的写作姿态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