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小说研究——从身份认同主题出发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叔青可谓是华文文学界的“常青树”,自上世纪60年代初踏入台湾文坛迄今,创作时间横跨四十年,地点穿越台、港、美三地,成果益发显著。近年来施叔青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但是主要限于单篇作品或某些阶段,缺乏全面性的观察。为突破现有研究的范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施叔青小说做进一步的整体性、内在性把握。论文拟结合作家生平,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施叔青小说作中肯的评价。   论文以“身份认同”主题为切入口,以作家在个人成长历程中对性别、社会、历史的体认为底色,涵盖了对施叔青历年来重要作品的分析。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性别认同:女性自我的追寻和发现”。对施叔青而言,写作就是一个不断追寻女性自我的过程。她写性压抑给少女造成的精神压力;写性暴力来控诉婚姻中男权压迫的本质;写情欲纠葛揭示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困惑。从不自觉的意识流露,到以女性本位思考女性处境,再到成为性别主体建构的自觉塑求,最终达到成熟的女性自我认同。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社会认同:本土与多元的吊诡”。着眼于施叔青“文化边际人”的独特体验,分析她对半世纪以来台港社会文化身份的思考。施叔青从懵懂少年转变为关注社会现状的作家,她的个人成长伴随着台港社会的转向。对乡土社会从逃离到回归,对多元文化冲击由抗拒到接受、再到反省,施叔青走过的认同之路是曲折的,更代表着战后一代台湾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历史认同:纪实与虚构的国族寓言”。施叔青立志以“小说为历史作传”,以庶民立场看待台港两地历史,并从大量史料中获得灵感,用纪实与虚构的笔法重建国族寓言。施叔青的过人之处在于不但首创性地构建了香港的百年殖民史,也以崭新的角度书写了家乡台湾的清末移民史。就其所具备“放眼天下”的视野而言,她是当下文坛台港历史书写第一人。   施叔青的写作有很强的社会使命感,几重身份带给她认同的危机,却也触发了她超越前人的胸怀和决心。她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在斑驳的现实万象中把握时代脉搏。作品更是复杂地融合了现代主义、乡土文学、女性主义,甚至消费文化、后殖民等学术热点,从而构建起她风格多元、视野广阔的文学世界。
其他文献
在中西财经小说普遍面临困境的今天,日本经济小说这朵奇葩依旧绽放绚丽色彩,引起世界各国文坛经济小说界的瞩目。本文以日本经济小说之父城山三郎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理论
针对孔径/丝径为0.125mm/0.09mm、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薄滤网的焊接,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焊接工艺的制订、专业电容储能式缝焊机的研制,以及产品焊接和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情况。
作为横跨当代文学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的重要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实绩有目共睹,其在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创作更是在秉承其以往的乡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
近代,资本主义鼎盛的西方往往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眼光来审视东方文明,将其塑造成先进与理性的对立面,成为西方文明的“他者”。20世纪初出生于重庆的法国驻中国公使之子,著名记者
学位
海明威小说中有四部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主要从文艺心理学(也即心理美
“男子作闺音”是中国古代诗学一个普遍而独特命题,是一个跨越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呈现。本文尝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阐释与反思。 第一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格非从1986年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到1990年代初期的《敌人》《边缘》等先锋小说作品。笔者试图从格非先锋小说的“空白”入手,对格非先锋小说可能具有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复仇主题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主题之一,在深广的民俗学背景下,它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时代的界限,渗透到神话、史诗、小说、戏剧等众多的文学体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以复仇为主题的作
学位
草甘膦飘移到敏感作物大豆田,会造成对大豆的伤害和产量降低。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对飘移控制剂控制草甘膦飘移及除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飘移控制剂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