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不少学者开始了对教师语言的潜心研究,并取得了较多成果。而国内很多学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始于90年代。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到目前为止的大部分研究为实证性研究,采用录音分析、课堂录像,课堂观察等方法,并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然后主要从教师话语语言特征和会话互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者又多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新手型和熟练型教师对比、中外教师对比、中学与大学教师对比等。关于教师话语的特征得出的普遍结论是:二语课堂上教师话语主要呈现语速稍慢、停顿较频繁、发音更清晰明了、选择的词汇更简单、语句结构偏单句、直陈句或陈述句较多等特点。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从人际功能这一视角对不同级别的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扩展了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从语言的认知、互动和评价功能方面对不同起点英语班级的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各自不同特征及相同之处,概括出哪些类型的课堂话语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话语。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选取了桂林理工大学2009级新生两个A班(A班为学生英语基础较好的班极)和两个B班(B班为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班级)的四名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四个班级阅读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观察、录音、录像并转写成文字材料,和分析课堂录像等方式,对其反映出的教师话语人际功能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知功能(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词汇及句子的简洁性等可以反映教师话语质量的因素);互动功能(含话语量、课堂提问类型、教师反馈类型,课堂互动调整,师生话轮转换情况);评价功能(包括情感,判断和欣赏三个角度)。此外,鉴于体态语与话语的紧密相关性,以及体态语也是人际意义表达的载体之一,本研究把体态语也纳入到研究的视野中,这是前辈学者们在研究中很少提及的。与此同时,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搜集了30位教师及120位同学对教师话语的认识,作为参照用以辅助说明选定对象的录音及录像材料分析。本研究使用Antconc软件分析词汇和句型等,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得出研究结果。
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一些主要的结论:教师话语意识普遍严重缺乏;A班课堂教师话语与B班课堂教师话语在语音、语速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在词汇及句式的选择方面,B班教师的教师话语较缺乏系统性;就互动效果而言,B班课堂教师话语在很多方面与A班有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展示性问题太少,反馈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意义协商效果不理想,师生对话话轮短以及忽视体态语在协调师生关系中的作用等。此外,在评价方面,虽然A、B班教师都能以正面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但A班教师的评价手段显然更多样化一些。
最后,关于教师应如何调整自己课堂语言以实现良好的人际意义这一问题,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当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所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为桂林市高校,因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