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和主体性是一对哲学概念,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它并不为哲学所独有,由于主体与人与有着天然的统一性,因此,只要涉及人的领域和学科,都可以而且需要研究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主体、主体性研究热潮的兴起,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作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研究上,主要有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主体论,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论,交互主体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国家主体三重主体论等理论成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有注重教育者主体性研究的,有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研究的,有从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统一来研究的,也有注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等等。这些研究抓住了“主体是人”、“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界定,但却没有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整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哪些类型的主体,进而科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关于主体、主体性的科学界定,又要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阶级、政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它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集团的领导和严格组织下进行的一项特殊教育实践活动,政治集团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其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本文从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三个方面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而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是这三个主体在各自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主体性。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还原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如何在实践中达到统一,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相关概念及其研究意义。这一部分首先还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主体、主体性的界定,进而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两个基本范畴,奠定全文的立论基础。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人或人的集合,包括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内在地包含了政治集团主体性、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研究意义,揭示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第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结构。这一部分主采用“结构——功能”研究方法,从政治集团主体性、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三个要素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从政治集团主体性,教育者主体性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的不同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三要素的区别;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集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矛盾的存在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三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一部分主要进一步回答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是第一部分的逻辑展开,也是第三部分的逻辑过度。第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外在显现及其实践统一。这一部分将从实践角度透视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各自主体性的具体体现。提出政治集团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与原则;教育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积极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科学加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教育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能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并进一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统一的前提源于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三者利益的一致性,统一的保障源于政治集团主体、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这一部分主要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践形态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达到统一,从而使三主体在各自实践活动中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是全文的逻辑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