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刷作用下桥梁桩基承载性能演化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y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交通运输部基础研究项目《多灾害条件下跨海桥梁深水桩基础承载性能演化分析》(项目编号:2013319759060)为依托,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研究手段,研究了局部冲刷作用下桥梁桩基竖向与水平向承载性能和桩基动力特性的演变规律,提出了冲刷作用下桩基水平承载力的简化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首先,为了研究不同冲深条件下桩基承载特性的演变规律,基于典型砂土冲刷坑形态,通过改变冲刷坑尺寸来模拟局部冲刷作用,设计了21组单桩、五桩及九桩基础的室内模型试验。试验桩径D为6cm,桩长L为100cm,群桩桩间距3D,承台高5cm。通过静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冲刷深度条件下桩基础的竖向和水平承载性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桩身内力以及桩侧土抗力沿深度分布的一般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桩基础承载力出现弱化,竖向和水平群桩效应系数均出现增大的趋势,桩身弯矩沿深度分布呈现抛物线形式,且最大弯矩点向桩端方向移动,桩侧土抗力出现一定程度的衰减。水平荷载作用下,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群桩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增大,中、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减小。  其次,为了揭示基础动力特性与基础的冲刷深度的关系,通过波浪试验研究了18组单桩、五桩及九桩群桩基础在不同冲刷深度条件下其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并进行了27组不同工况下的总波浪力试验。保持波浪荷载的波高及周期不变,改变水深以及冲刷深度,通过加速度传感器获得桩基础的加速度时程变化曲线,通过总力传感器测量桩基础的纵横向波浪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水深、波浪参数条件下,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桩基础振动频率减小,基础承台顶部的加速度幅值和位移增大,桩基所受纵向波浪力减小,横向波浪力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最后,为了建立冲刷作用下群桩基础的水平向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考虑冲刷深度线上剩余砂土的有利作用,将局部冲刷等效为整体冲刷,根据等效前后同样深度处极限土抗力不变的原则,分别计算等效前和等效后极限土抗力表达式,确定等效冲刷深度以及不同深度处的p-y曲线,基于折减p-y曲线法建立了单桩和群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LPILE软件计算模型试验工况,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在理论计算方法基础上,分析了冲刷深度、宽度及坡角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冲刷深度和冲刷宽度的增加,冲刷坡角的减小,均会降低单桩和群桩基础的承载力,其中冲刷深度的变化对桩基础承载力影响最大,冲刷坡角其次,冲刷宽度最小。  总体结果表明,冲刷作用下桥梁桩基承载性能呈弱化趋势,体现在极限承载力降低,桩身内力增大,桩侧土抗力减小,随冲刷深度的增加,桩基振动频率减小,加速度幅值和位移增大,整个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上述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高温、高碱、高盐、有机氯化物含量较高、可生化性低的特点决定了废水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尚无公认的经济可行的治理方法。这不仅影响区域环境质量,也成为环氧
反应谱理论自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反应谱的研究也成为地震工程界的一个重大课题。抗震设计谱是以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性为依据,经统计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以其诸多优点已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目前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计算分析研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非通航孔工程上部结构为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作为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隧道建设也飞速发展。隧道防水工程是隧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隧道建设成败的关键
我国利用中国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500m口径具有主动反射面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 (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其中,FAST主动反射面的支承结构属于巨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桥梁的跨径的不断增大,悬索桥因其主要受力构件主缆只承受拉力,材料利用效率高,已成为特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为保证竣工后悬索桥的受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学者开始采用数值分析法对岩土工程问题进行模拟分析,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岩土工程中广泛采用有限差分法和离散元法两种数值分析方法,但两者都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以其良好的抗震性能被广泛使用,同时高层建筑火灾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大,上海市胶州路教师公寓发生的大火就是惨痛的教训。
现行钢框架分析设计由包括各种放大系数的结构整体一阶弹性分析和相关方程组成。该法必须进行繁琐费时的K系数的计算和单个构件的承载力验算。而高等分析集稳定理论和塑性理
与传统抗震设计不同,结构的减震设计通过在结构上设置减震装置,利用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达到减轻主体结构地震响应的目的。无论是采用减震设计的结构还是抗震设计的结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