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草书概述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书是书法发展的重要书体之一,但近年来对草书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宋、元、明时期。对清代很少涉猎,往往研究者对清代书法研究着眼于金石学的发展,但清代的草书亦有重要的发展。本文以清代的社会背景入手,结合清代草书书法理论及其书家,概述了清代草书的发展。绪论部分首先回顾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往研究很少涉猎清代的草书,对清代书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碑学的研究,对草书的研究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对某一书家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清代社会背景、清代书法理论及其书家作品入手总结清代草书的发展脉络,力求全面深入。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清代草书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是满人进关后对明代草书的破坏、二是阐述了清代主流思潮对草书发展的阻碍、三是介绍清代教育与草书的发展、四是概述了清代刻贴对草书的影响,为更好理解下文的主要内容奠定基础。第二章介绍清代草书理论及其书家。涉及清人学草工具书、清人对草书起源的争论及清代碑学笔法对草书笔法的影响,又论述清代书法理论中对草书的发展的记录。第三章论述了清代草书发展过程中过的几个问题,首先论述清代泛草书化现象的出现,所谓泛草化现象是指清代草书中出现了半草半隶,三真六草、半篆半草的现象,而此时的隶草、草隶、篆草书的式样与简牍墨迹中出现的隶草式样不同,这种现象称为“泛草书化”。而后论述了清代草书家家族性聚集的现象,由于草书与通用书体分离发展,宋以后草书逐渐发展为抒情性书体,家族性聚集的情况时有发生。清代草书亦出现地域性聚集发展状况,出现南盛北衰的局面,善草书之人大多来自丹徒、金匮、江阴、吴江、长洲等江南地区。最后论述了清人习草之困境,碑学兴起后对草书发展的制约及作伪盛行下清人错误的草书取法。第四章分析清代草书的审美取向,其一是皇权阶层审美下清代草书的审美趋向,这也是清代书法的主流审美趋向;其二是清代草书对二王一系草书的继承;其三是以傅山、王铎为例,分析明代遗民阶层的草书审美。第五章论述了清代草书的发展及其应用,清代文书中的草书、清代草书牓的发展及清末章草的复兴。
其他文献
编钟与民族管弦乐作品《和鸣》是龚华华教授为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而作,荣获由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首届编钟与民族管弦乐、民族室内乐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一等奖。2019年,作品由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于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精彩上演,迄今为止,《和鸣》这部作品已多次在海内外上演,并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本文以龚华华教授的编钟与民族管弦乐作品《和鸣》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标题“
学位
本文以“辩无胜辩有胜”之争为线索,从“道名关系”的角度考察《齐物论》与《墨经》对“名辩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争论。本文第一章介绍《庄子》对“名辩”的整体性理解,并进一步澄清“道”与“名”的复杂关系,以引出两个具体问题——(1)“名辩”的根据与局限何在?(2)对“道”的言说可否超越于“名辩”?本文的第二章正式考察《墨经》与《齐物论》对上述问题的处理。《墨经》认为,“辩有胜”是“辩”自身具有的性质,只有
学位
伯纳德·威廉斯以“道德运气”作为武器展开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旨在使伦理学研究从道德哲学关注的“人应该如何行动”返回“我应该如何生活”。但关于道德运气的讨论始终局限在现代道德哲学的框架中,这使道德运气难以完成其理论目标。同时,在美德理论的讨论中,运气存在被视作内涵更为广泛的“伦理运气”的可能性。不同于道德运气,伦理运气指向伦理生活中既涉及到人又无法为人控制的全部偶然性。伦理运气的存在对美德理论及其
学位
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人们生而有之但在思考与体悟中难以表述清楚。人们无时不浸润在情感的流动之中,当我们把握了某一侧面时,情感又向我们展现了更丰富的内涵。情感是复杂的,也是非实体的,她不向我们表露其概念,却融化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之中;她不提供一条人类应然服从的人生路径,却表明路即在当下顺应自然;她无法展示严密的逻辑结构,却指引我们走向人的更高的生存境界。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一向是复杂的。在西方哲学的传
学位
歌剧《沂蒙山》的创作,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沂蒙山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由栾凯作曲,王晓岭编剧,黄定山导演,王丽达主演,共同创作的歌剧。以海棠,林生,孙九龙等沂蒙山村民和夏荷,赵团长等八路军官兵同仇敌忾,共同抵御侵略者的故事为依托,表现出在国家危难之时,官民同心,民族大爱,奋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全剧运用了全景式的舞
学位
《周礼》是研究先秦法制的重要文献,其中所记载的法制内容涉及到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体系。《周礼》一书设官分职虽有其理想化成分,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考诸典章制度、法则政令,不少方面我们能够在西周春秋战国的史实中找到相应的依托,也能在国家初立的三代找到其发端的影子。可以说,《周礼》中的法是在对先秦法制发展成果吸收与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探讨《周礼》所构建的法体系对进一步了解先秦法制具有重要
学位
明清两代书法在官员铨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康熙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康熙执政的61年里,书法在官员入仕以及授官、升迁的整个仕途中有着重要作用,这可以由各类文献记载的大量实例证明。本文以康熙时期为断限,梳理了相关史实,对书法作用于官员铨选情况的做了整理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书法与政治乃至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绪论部分首先回顾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往研究聚焦于科举制度以及几类典型的职官,不够全面
学位
本文以吉林省境内洮儿河沿岸的辽金元城址为调查对象,通过对2020~2021年的考古调查资料的系统梳理,对洮南市城四家子城址以及其他十四座城址的现状、采集遗物以及主要使用年代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节,绪论。本节主要介绍了洮儿河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称谓演变,叙述了以往学者对吉林省内洮儿河沿岸城址的学术研究和考古调查情况,并且概括了2020~2021年的考古调查经过,明确了
学位
购赏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具有雏形,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较为完善的购赏制度逐步确立,并广泛运用于捕系、军事等行动中。秦汉政府对获得购赏的条件有着严格的限制,并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策略。秦汉时期的购赏主要有金钱、奴婢、爵位、复除徭戍、除罪、提高身份和增秩,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变受赏者的生存境遇。为了保证购赏制度的实施,秦汉政府在购赏律令传播和犯罪者信息公布两方面有详细的制度规范,确保基层民众可以准确获
学位
从书法发展的时间长河来看,曹魏时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重要节点,它上承两汉下启南北朝,对书法风格、字体、乃至书法理论体系的建立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汉魏之际书法发展的背景出发,以世族对书法发展的影响为主要线索、以现存曹魏石刻为次要线索两方面入手,力求还原曹魏时期书法发展面貌及此时期在历史转折中的重大意义。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针对曹魏时期书法发展的背景进行讨论。首先对汉末以来的书法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