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形态学:文学现代性框架下“梦境叙事”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的经验是文学意象的重要来源。不同时代的作家都会从这一超越意识的体验中汲取写作的灵感。但是梦的写作却无法忠实地还原梦的世界。如果说梦的行为是不受做梦者意识掌控的精神活动,其体验不可留存,而讲述梦境则是企图模仿梦的效果的语言活动,是清醒的意识所进行的叙述行为。正如萨特所说:“一切梦境都以故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本文的着眼点就在于对现代文学中梦境叙事这一特殊的叙事情景进行分析和定义。本文的选题源于对两篇关于梦的哲学文献的阅读。一篇是福柯1954年为宾斯旺格的心理学著作《梦与存在》所做的序言,另一篇则是保罗·瓦莱里在其《笔记》中对梦的本质进行的思考,并将其归纳在标题为《梦》的章节中。两位思想家都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则提出了质疑,比如梦的元素象征意义的多重性。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梦的存在形态的关注。正如福柯对《梦的解析》进行批判时所说的:“(弗洛伊德)对梦的语言的分析只限于其语义功能……在精神分析的解释中,意义和图像之间的距离永远只是由意义的过量来填补,意义表达的真正想象向度完全被忽略。”事实上,在面对梦的话语的态度上,福柯也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梦的意义的开展方式是“由显像的符码向存在的样态的转向”;那么我们考虑的重心就应该转移到“意义如何显现”上,也就是从叙述策略上探寻梦在话语\文本中存在的样态,以及如何让接受者最有效地在某一特定话语\文本中辨识梦的经验。因此,本论文的重点在于对小说作品中梦境叙事的结构分析。而对梦境叙事的叙述机制的专门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两位法国文学学者——,Jean-Daniel Collut和Frederic Canovas-——分别对现代法国文学中的梦的话语段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并对虚构叙事作品中的梦境叙事进行了基本定义。本文也将从文学现代性的框架出发,将所研究的文本范围限定在19世纪后期以来的法国小说中。在法国文学追寻文本主体建构的现代性背景下,自奈瓦尔(Gerard de Nerval)至莱里斯(Michel Leiris),包括众多超现实主义作家,都通过梦的写作记录对世界的观察和对时代的感悟。梦境中潜意识造成的想象的自由组合为文学意象的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在文学现代性的全景下,我们对作为小说全局组成部分的梦境叙事进行定义,并对其叙述机制做出详细综述。文本分析的方法使我们面临一些基本的文学问题,如作者的个人印记及风格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将对象文本主要集中在两位现代法国作家的作品上:马塞尔·普鲁斯特和朱利安·格林。重点关注这两位作家的原因是双重的。首先,符合梦境叙事定义的段落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使得我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分析其形式和美学意义的连贯性。其次,梦的经验在这两位作家笔下的大量出现并非巧合。我们可以明显在其作品中感受到现实元素和心理元素的交融。他们所采取的伪自传体的叙事模式揭示的是某种“在他处”的现实。梦境叙事为这两位追求“内在真实”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叙事内镜”的话语可能。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那些充盈着丰富幻想元素的梦境叙事文本,比如儒弗(Pierre Jean Jouve)和于斯曼(Joris Karl Huysman)等。他们笔下的梦境往往含有许多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意象。既然小说中的梦境应该被看作是作家纯粹想象的产物,我们可以通过对梦的段落的分析,建立文本中画面与意义之间的实质联系。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定义阶段。通过对这一主题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我们首先要将梦的体验与梦的话语进行区分,并对以文学创作为目的的梦的话语作出定义,以此明确我们所研究的梦的话语是意识对认知的重塑。虚构作品中的梦境叙事的本质让我们思考文本中所谓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对这一联系的审视应着眼于文学感知的两个方面: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接受。通过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对梦的展现,我们总结出文字语言陈述梦境的优势在于叙述机制的微妙变化。作为“心理叙事(psycho-recit)",梦境叙事的叙述声音(voix)面临着全知性和不确定性的对立。梦境中朦胧的形象和断裂的时间感必须通过一个叙事性的话语段落来定位,重塑,使其符合文本自身的内在关联。在本部分的最后,我们还会总结文学史上梦境叙事功能的演化,以说明梦作为“神谕”和“预言”的传统功能的减弱,而更多的侧重于作品对个体欲望和恐惧,即对人性的现代性反思。第二部分集中对普鲁斯特和格林两位作家的梦境叙事进行文本分析。他们对梦境书写的异同主要是由其处理人物的态度所决定的。在自传与虚构之间,对梦境的转述体现出写作风格的不同。对梦境内容的结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需要明确梦境叙事是一个独立的话语段落,但又和它所嵌入的主叙事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次需要揭示句法结构中梦的语义逻辑的悖论。如果进一步分析梦境叙事的叙述声音,我们发现做梦者-叙述者的身份在不同叙述层之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还观察到梦境叙事需要一种延续性的时态来维系梦的特殊展开方式。我们同样会模仿精神分析的方法对两个案例(《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的梦和《作恶者》中海德薇格的梦)进行解析。但我们的解析是从文学叙事的角度出发,试图证明虚构作品中梦的“伪隐意”来自作家对“显意”元素的精心挑选,是意识操控的游戏,这与精神分析师对病人梦境的解析过程恰好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还需要借助文学意象研究的方法,将梦的意象看成是来自作家内心想象世界的一个完成体,分析其特有的语义内涵及辩证关系。最后一个部分着重探讨梦境叙事的视觉性表现。要将视觉性定义为文学文本的属性,首先要意识到文本的视觉性不在于生理感官的简单重现。它是由一个话语主体通过语义的联系构建起来的。按照叙事学家米克·巴尔的理论,文学的视觉性不在于被看的客体的物质性,而在于展示看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视觉性是视觉感知行为为文本结构的搭建所提供的可能性。梦的写作,即是让晦暗得见天日,使幻影获得具象,捕捉无法捕捉的,命名难以言喻的。作家作为梦的创造者,他的“视界(vision)"通过文本的记录,让其想象的世界获得被看的可能性。在梦境叙事所提供的场域中,我们试图建立起视觉的主客体关系以揭示虚构作品中做梦者的身份以及梦的内容的实质。作家按照他施加给做梦者的潜意识功能操控着视觉元素的呈现及其运动的方式,因此,关于梦的意义的诠释不仅体现在单一视觉元素的象征中,更重要的是文本中视觉机制的作用,比如做梦者的身体作为“看”的动作的主体的运动趋势。最终,我们还要回到论文的核心问题:面对梦的实质在文学文本中体现的悖论,我们应该如何阅读现代小说作品中的梦境叙事?
其他文献
阐述了痛风的发病机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就近年来与痛风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认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将是一条可发展之路。
伤寒和温病之间的争议一直以来都是中医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随着学术的发展温病学越来越成为一门可以与伤寒学分庭抗礼的学派,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合,到后世温病学派产生
养老地产作为房地产项目一个细分,有着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共同特征,即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性高等特点,又在具体开发运营过程中有着其不同于其他地产项目的特殊特征,有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WH0相关数据表明,199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人,到1998年时约为1.35亿人,
1目的本论文目的是为了明确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痰证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探讨中药经典的化痰方剂--二陈汤在针对晚期NSCLC痰证患者的免疫功能调节、肿瘤控制,改善生活质量
梳理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制度成长的轨迹可以看出,应对现代国家的宪政诉求是制度建构的逻辑起点;但在革命的制度空间里,基于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与革命的行为方式间存在着
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何运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
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为74.29%,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71.26%,又是廉价、供应可靠、可洁净利用的能源,它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储产比最大,而核电、水电
<正>【教学片断】教师出示材料:1964年2月9日,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姐妹俩赶着羊群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放牧。中午时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骤然降临在乌兰察布大草原上,气
三江地区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先后经历了特提斯增生造山以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两大阶段。多个微地块于此齐聚一堂,展现出中腰拢合、两侧散开的独特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