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薄膜生长界面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u20063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膜气相沉积作为制备各类功能薄膜的常用方法涉及从气相到固相的超急冷过程,而此过程通常发生在具有复杂几何形貌和演化规律的生长界面上。生长界面的形貌决定薄膜的局部生长取向,而其复杂的动态演化则是引起薄膜生长不稳定性和导致薄膜微观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实现纳米功能薄膜的可控生长与稳定制备,本文从微观角度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薄膜生长界面动态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首先,建立了薄膜沉积生长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对纳米薄膜生长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取了沉积速率、入射能量等对薄膜表面特性的影响规律,明晰其与生长温度共同主导薄膜生长模式的物理机制。  随后,本文分析了沉积原子与衬底原子间界面结合能对薄膜生长界面演化的影响,揭示了生长界面演化中界面结合能和沉积原子间结合能的竞争关系及其对界面演化趋势的影响。此外,还发现了在不同条件下高衬底温度对界面演化以及生长模式的转换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在界面结合能强于沉积原子间结合能时,高衬底温度可为沉积原子提供更大的动能去克服ES势垒,寻求势能更低且距离衬底更近吸附位,此过程伴随着薄膜的生长模式从岛状生长向层状生长转换;而在界面结合能较弱于沉积原子间结合能时,沉积原子聚集成岛状团簇时具有更低的势能,此条件下高温可协助沉积原子完成表面扩散,形成岛状团簇,并促进薄膜的生长模式向岛状生长转换。上述物理图景诠释了衬底温度对薄膜生长过程中原子空间结构的调控机制,据此确定了由衬底温度来调控薄膜生长模式的基本原则。  最后,本文研究了沉积原子在动态生长界面上的动力学特性,发现了多元薄膜生长界面上吸附脱附行为对沉积速率比的依赖性,揭示了多元薄膜生长界面演化与沉积原子吸附脱附行为的相关性。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多种原子混合共沉积过程,探索了衬底温度、沉积速率比(沉积界面组分)对薄膜生长界面演化以及各类原子吸脱附行为的影响。发现界面结合能较弱的沉积原子其吸附系数对温度非常敏感;而界面结合能较大的沉积原子其吸附系数与温度相关性较弱,甚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与温度不相关。此外,还发现各类原子的沉积速率比对沉积原子的吸附系数有明显的影响,并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吸附系数对沉积速率比的依赖关系,并由以上规律揭示了热态沉积时吸附系数随沉积界面组分动态变化的物理本质,提出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多元纳米薄膜沉积生长的优化条件。  综上,本文通过研究纳米薄膜沉积生长界面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复杂条件下纳尺度薄膜生长中的新规律和新现象以及背后所隐含的物理机制,并成功将其用于指导功能纳米薄膜制备的工程实践中。
其他文献
该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复模态矩阵摄动法的一些重要问题.针对已有的复模态矩阵摄动法不简单唯一地确定特征向量的所有摄动系数这一缺陷,分别引进两个非常简单的范化条件,系统研
在继续教育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应强调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目前,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建立完善
近年来DG(Distributed Generation,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随着DG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孤岛问题也愈加受到关注。孤岛效应一旦发生,会造成严重的设备损坏,并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带电工作,带来人身安全隐患。如何有效、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孤岛,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是目前电力系统的技术人员高度重视的问题。现有的基本孤岛检测方法都有各自应用范围的局
随着我国铁路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对铁路安全及其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地升高,目前,根据有关文献指出列车的主要故障来源于微机系统的故
该文采用有限单元法,对10万立方米大型立形圆柱体内浮顶储罐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并就其安全性进行校核.计算气体晃动对储罐的作用,为储罐的结构优化和动力修改提供理论上依据.
该文在现有的单向复合材料统计平均计及热力耦合效应的动态Monte Carlo损伤细观数值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基体开裂或界面脱粘后破环面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对复合材料瞬态温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种可随身携带并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移动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由心电监护仪、通信网络和监护中心三个部分组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分为监护仪的软硬件实现和监护
2018年开始,“00后”成为大学生中的新生力量.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父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丰富,使他们的思想特征表现明显.应全面了解、及时准确地把握
传统的配电网GIS系统一般采用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相分离的结构来组织这两类数据,缺点是维护困难,操作效率低下;此外,目前的配电网GIS系统多以AM/FM功能为主,缺乏高级应用,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