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3036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交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小汽车普及,使得城市交通的指向性、相对可达性和机动性之间的平衡性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导致了城市用地性质、用地结构、用地功能及用地规模的不断变化。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大城市用地空间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以及交通枢纽的核心影响作用,并针对我国大城市未来用地空间拓展如何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提出了“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是以交通枢纽为核心,以人的步行心理空间为半径,以区位理论和同心圆模式为依据,达到局部高强度开发和圈层式布置城市功能的一种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作为城市用地开发模式的探索,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不是唯一的模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是城市化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产物,以现代交通手段为依托,目的就是利用交通枢纽的聚集效应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形成新的功能中心来引导城市的功能疏散。 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能够增加交通枢纽周边土地可达性和机动性,降低居民对小汽车的依赖性,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地区的交通拥挤状况,促进城市用地的复合开发。对于交通枢纽周边地区,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交通枢纽周边居住和商业用地的价值,产生有吸引力的可控性很强的城市用地开发环境。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还蕴藏着可观的潜在效益,包括将自行车出行者、步行者、摩托车使用者、小汽车潜在使用者转向公交,减少单乘车辆的比例,促使公共交通投资更为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强调城市用地的复合开发,研究表明,城市用地的复合开发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出行,这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交通枢纽引导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有助于促进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形成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有助于实现秩序化、人性化的、宜居的城市空间环境。
其他文献
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悠久的历史孕育出绚烂的文明,乡土聚落在其中应运而生。它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是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在山西地
随着我国住宅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单一的住宅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而低密度住宅则以其舒适的居住空间、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居住环境迅速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如今“文化遗产”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即“有形文化遗产(又称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新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土地与空间资源紧缺、空间使用不平衡等问题。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改善现实居住条件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而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居住区已经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因
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日益明显。就其成因而言,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的能源消耗和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引发自然温室效应极速
本论文是建立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整体性研究己取得一系列成果之上,对江苏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单体进行更深入考察,以更好地说明江苏近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并
一般对建筑及组群形态的研究和评价均停留在美学、心理学、传统几何学等领域内,本文提出以分形科学的新视角,并与美学、心理学和传统几何学相结合及比较的方法,对建筑及组群形态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一部分高校原有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很多高校都在扩建或新建图书馆。但是,很多新建的图书馆项目都失去了其应有的自身特色,变成了
本文对社区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采取描述型和指导型向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社区规划实例进行论证,其中包括我国的居住小区和国内外的新城市主义社区。从城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