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换乘空间立体化设计研究——以大同轨道交通综合枢纽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往往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在轨道交通网络中的地位呈逐渐上升的状态。在作为城市对外联系的纽带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核心是换乘空间的设计,它是和行人最为密切的功能部分。立体布局、有效集中组织的换乘空间,不仅可以提升人们出行的便捷度,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无序的现状,还对城市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用地功能重新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城市新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  而我国多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在设计之初极少考虑换乘问题,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的设计亦缺乏系统研究,使轨道交通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运输的潜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枢纽站的新建,换乘网络的形成,换乘节点的增多,原有的交通客运空间已不适应当下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换乘需求。而换乘空间的设计关系到换乘时间的长短和整个换乘网络的服务品质,因此有必要关注新型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换乘空间的研究。  论文首先阐述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内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的案例研究,总结出国内外换乘空间的特点,发现我国换乘空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未来我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方向:换乘空间立体化设计。并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横向比较各种类型枢纽站的交通规模及交通需求的预测。本文重点针对目前对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空间缺乏宏观立体化设计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基础理论的分析总结,对换乘空间的立体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将枢纽站内的换乘空间和与换乘空间有功能联系的其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分别从换乘空间的相关概念、空间形态与构成和各交通方式换乘空间的衔接等角度分析换乘空间的立体化体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枢纽立体化的功能需求、影响因素、设计原则等,进一步提出综合枢纽换乘空间立体化设计的布局和建筑设计手法。文章以大同轨道交通综合枢纽规划设计为具体实践,认真分析该枢纽的功能定位和换乘需求,根据前文总结的交通枢纽型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换乘空间立体化设计的布局和手法,给出大同综合枢纽换乘空间设计的概念性方案。希望文章和相关结论能对未来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换乘空间立体化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继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中央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发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家级新区一经诞生,就作为改
保障性住房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限定房屋面积和价格的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房发展初期政府主要通过集中建设,低价售卖的方式实现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保障人群只限于
当代中国,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现代人表现出更多的对于精神生活提高的诉求。佛教文化以其在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对现代人内心的抚慰和净化作用,备受当代
对许多人来说,“空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从“存在”与“非存在”到“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从“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从古典城市生态学
建构引入国内已有很多年了,研究的学者和方法非常的多。但是方法论的缺失,使得建构研究指导实践设计的意义变得模糊,无法与建筑设计紧密的结合,滞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无法上升到设计
福建自古就是多山川丘陵的区域,地理情况的复杂性孕育出丰富的古民居资源,尤其是“福建土楼”更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适宜的人居生态环境也被人津津乐道。而随着时间推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提出的一个长远的、具有建设性的战略政策,合理的规划新农村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出现的问题,缓解农村的社会经济矛盾,提供
建筑设计的概念是建筑设计的定位和目标,也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可以是抽象的语言描述,可以是具象的物体,甚至可以是建筑设计之始建筑师心中“巨大的吸引力而又无法明确”的激
大学校园是一种独特的城市社区,是知识及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大学建筑与环境是大学校园之中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