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益生菌对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sulfonic acid,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调控,进一步探讨益生菌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雄性)28只,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n=8)、模型组(B组,n=10)、益生菌治疗组(C组,n=10)。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SD大鼠术前禁食24h,B组和C组分别用一直径约2mm、长约12cm的硅胶管由肛门轻缓插入深约8cm,以含80mg/kgTNBS的等体积50%乙醇溶液约0.85ml缓慢注入结肠,使肛门抬高30度3-5分钟,A组则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动物完成造模后,A组和B组第1~7天每只大鼠每天用1ml蒸馏水灌肠1次;C组每只大鼠第1~7天每天用金双歧2Co/只磨成粉末,用蒸馏水配制成1ml溶液灌肠;各组大鼠正常饲养。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的活动、大便和体重等情况。造模后第8天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内眦血测定血浆D-乳酸、TNF-α和血清IL-8。断颈处死大鼠后取下整段结肠并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清洁肠内污物后观察标本有无充血水肿、有无溃疡及活动性出血等;每只大鼠取相同部位2cm结肠组织,福尔马林液固定,用于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audin-1蛋白的表达;余下标本用3%戊二醛预固定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肠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一般情况:在造模后第1天,B组出现腹泻伴肉眼血便或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强阳性,大鼠出现精神活动差,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第2~5天腹泻最重,5~6天后血便逐渐减轻,食量恢复。C组大鼠于造模后第1天开始出现大便稀溏或不成形,出现精神活动稍差,饮食减少,大便多表现为隐血阳性,4天后腹泻、隐血便减轻,活动增多,食量恢复。A组造模后1天精神饮食均恢复正常。疾病活动指数(DAI): A组、B组和C组分别是0.49±0.43、3.17±0.43和2.08±0.57,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损伤评分:A组、B组和C组分别是1.0±0.76、3.1±1.20、2.1±1.1,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TNF-α水平:A组、B组和C组分别是35.13±18.37、172.72±17.07、57.20±19.6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乳酸水平:A组、B组和C组分别是5.267±7.38、12.66±2.68、11.50±7.31,其中B组和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IL-8水平:A组、B组和C组分别是3.32±2.28、9.18±2.04、5.84±2.37,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A组、B组和C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A组肠绒毛密集、排列整齐、内质网无扩张、线粒体无肿胀、核糖体结构完整,紧密连接正常;B组肠绒毛稀疏、紊乱、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紧密连接增宽;C组与B组比较略有改善,但与A组比较仍有差异。结论:益生菌对TNBS诱导大鼠结肠炎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减轻肠黏膜组织的损伤,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