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需求的初中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愈发激烈,不少家长为孩子选择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教育管理具有特殊性,即因家长的“教育授权”,在较长时间内,学校代替家长(家庭)实施“教养”,形成一些特殊的教育困境和学生问题。“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寄宿制学校而言尤其如此,需要以家长的参与,合作内容的创新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初中生一般处于12-15岁,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具有独特的成长需求。当前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尤其是家校合作中缺乏对学生合理需求的满足。基于学生需求视角的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成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丰富家校合作的本土理论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为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和解决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家校合作的研究重点,其薄弱之处在于缺乏学生需求视角的切入。借鉴已有研究,聚焦研究问题,拟定了初步研究框架。即基于学生需求的初中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现状呈现、问题归类、影响因素分析和改进策略。其次,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寄宿制学校的家校合作实践研究成果,编制了学生和教师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向3所公办初中寄宿制样本学校发放问卷。通过预调查和正式调查,并对校长、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清晰地了解了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的问题:家校合作认知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性;合作角色以教师为主导者,家长为配合者;合作方式多样,但涉及的合作层次较低;合作的内容功利,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合作机制合理,但缺乏对效果的评价。主要反应出,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第三,通过对问卷和访谈进一步分析寄宿制学校学生需求的现状及影响家校合作中学生需求关注的主要因素。学生需求现状表现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对家校合作的认知、角色、方式、内容和效果存在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与学生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得出研究结论:在家校合作中尊重初中学生需求的必要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展开。教师方面的因素有教师专业认同、职业成熟度、专项能力;家长方面的因素有参与意识、文化水平和教养方式;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有家校合作活动、家校合作平台和多元主体评价。最后,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辨识及交叠影响域理论,对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家校合作提出改进策略,具体如下:重塑家校合作目的,即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意识,以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为目标;创新家校合作的方法,即研发了解学生需求的工具、改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改进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机制;完善基于学生需求的家校合作内容,即基于学生生理需求改善学校食宿环境、基于学生安全的需求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基于学生的社交需求形成良好社交关系、基于学生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保障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有效开展,即教育领导者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多元主体评价家校合作效果、学校家校合作发展规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限于理论功底及疫情下学校实地观察的限制,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络沟通获取信息,学校样本局限于几个地区的公办寄宿制学校,不具有广泛性,典型案例不足,有待后续进一步开展研究。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并且鼓励广大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善于利用日常用品改进或开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往往可以凭借其“较低成本、直观形象、灵活简便”等特点,发挥其独特优势,有助于缓解(特别是乡村学校)实验室实验器材不足或缺失等问题,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具体化,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水平有所提升;有助
学位
作为教研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本教研依托学校情境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校本教研中教师合作的效果,切实推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的转型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聚焦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问题,重点关注校本教研中初中教师合作的具体过程,旨在深入挖掘教师群体在合作对话中的互动关系,考察校本教研中教师合作的优化路径,以充分发
学位
一方面,伴随生涯复杂性、多样性的时代需求,强调主动建构的生涯建构理论蓬勃发展,我国教育政策也在不断探索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涯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围绕高等教育公平的讨论多关注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难以回应不同背景大学生的过程差异。在此背景下,不同学生所经历的生涯发展道路是怎样的?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生涯探索行动及行动策略?如何理解这些生涯探索行动背后的意义建构?基于以上疑问,本研究在关系社会学
学位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基础性工作的新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尚未能完全适应,部分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存在尚未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困难,这不仅仅表现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还表现在教师专业情意方面。因此,需要亟待提升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中就包含提高教师情绪劳动素养。近年来,学者对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作为人际互动的产
学位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竞争都离不开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进行了研究生招生改革并对该学历阶段进行大面积扩招。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聚焦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问题,探讨学术型硕士生的直接培养单位——高校系所,应承担起怎样的培养责任。因此本研究将视角聚焦到“系所
学位
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信息化战略,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置于重要战略地位。我国已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势不可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学信息化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亟需探析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本研究基于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的研究方法论,使用政策文本分析、德尔菲专家咨询、实
学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教师负担则会作用于教师素质,影响内在潜能转化。故教师负担合理化在文化繁荣、国家富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国务院于2019年出台减负政策,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已肩负重担;后疫情时代下,教育技术不断更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赋予教师新责任、提出新要求,更是导致教师负担复杂化。故选取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上海市,肩负学生分流重
学位
创新人才对实现教育现代化至为重要,是赢得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有赖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在我国,以教研组等形式为代表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组织载体。鉴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专业学习共同体对教师教学创新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分析框架,结合已有文献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
学位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成为战略重点。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倒逼高等教育输送更多的高知识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大力推进职业本科的发展。处于试点阶段的职业本科教育存在支持性政策和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转型动力不强,劳动力技能供需错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研究在对已有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进入议程-政策输出-政策扩散
学位
当今时代,一方面,学生厌学的问题愈加严重;另一方面,电子游戏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因此,运用电子游戏的形式与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事物——教育游戏应运而生。与理想相违,教育游戏并没有在中小学得到教师的广泛应用。其原因在于教师还不具备在课堂中使用好教育游戏的能力。因此,本研究提出了“教育游戏力”的概念,并力图回答三大问题:教师的教育游戏力是什么?教师的教育游戏力为什么形成?教师的教育游戏力有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