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及其与地方依恋、满意度关系研究 ——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s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旅游进入大众化日常消费阶段,成为人们日常闲暇生活的刚性需求,人们越来越追求旅行中的新奇、独特感。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拥有历史古迹、古建筑、大量原生民居和小桥流水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在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进行改造融入许多现代元素为一体的景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由于旅游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过度开发,让游客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商业化、同质化的旅游空间。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旅游区域相比更具独特性,更应该被好好的利用开发,因此如何促进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它所具备的典型旅游意象元素是什么,游客对其产生的感知是什么,它所形成的感知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典型的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首先对对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的旅游意象元素进行提取,运用隐喻抽取技术对图片背后的故事进行挖掘,从而根据提取到的意象元素进行整合得到该街区游客感知。然后引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理论地方依恋理论,使其成为中介变量然后进一步探讨游客感知、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关系。通过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为(1)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意象元素为:古建筑、清名桥、南禅寺、历史遗存、丝业博物馆、古窑群遗址、古运河、夜景、红灯笼、酒吧、南长街、南下塘、店铺、游船、江南水乡、民居、古巷。这些意象元素所形成的感知均以运河为中心,最终通过提取游客的意象元素得出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所形成的游客感知,并为后文中游客感知的问项奠定基础;(2)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感知对地方依恋、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地方依恋对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4)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通过地方依恋对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5)不同游客人口特征对游客感知、地方依恋、满意度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建议,加强以运河为核心的游客感知,打造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地方性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注重情感连接,提升游客地方依恋感。以期有助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脑卒中是当代老龄化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意识障碍型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往往漫长且复杂,需要经历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救治疗期、意识障碍恢复期和神经功能康复期三个不同的治疗阶段。在患者从ICU急救治疗期向意识障碍恢复期过渡治疗中,普遍发生“ICU滞留性医疗”现象,但目前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尚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及相应的伦理分析。本文通过两条途径对意识障碍型脑卒中
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占全球的一半,针对食管癌的治疗方案,临床主要包括四种,通过meta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最佳。针对食管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本文将对CAR-T免疫治疗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讨论,实验构建表达质粒,经过T细胞转染,与癌细胞共培养,通过共培养显微观察、MTT、共聚焦、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初步验证嵌合T细胞的免疫效力。CAR-T免疫治疗实验设计的关键是,
损伤识别是结构安全评估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建筑物使用和人身财产安全。传统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多采用比例损伤假设,使用单一比例系数刻画整个单元的损伤程度,以此为基础构造多阶段的损伤识别方法完成定位与定量分析,但该假设往往难以实际模拟空间模型的复杂损伤表现行为。本文尝试对非比例损伤假定下的结构进行损伤模拟,并基于广义遗传算法进行定量识别。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CMCM-MME方法进行损伤定位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开展了大规模的吹填建岛工程,并在其上建设了以灯塔为代表的大型基础设施,提高了南海疆域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能力。南海岛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侧,历史上曾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面临高强度地震的震害风险。灯塔作为岛礁上最高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因其高耸的塔状外形而发生损伤和破坏。本文基于数值模拟分析,对位于南海岛礁的某灯塔结构的地震安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项目组
在环境复杂而多变的施工现场,隐患识别是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规避安全事故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现场安全管理效率,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与相关培训,众多学者尝试了多种量化方法来测量现场人员的隐患识别能力。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具有很多局限性,例如实验环境设置失真、对眼动追踪设备依赖过高、非定量化的隐患分类方法等。这些缺陷在导致隐患识别能力的量化结果也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同时,还间接导致目前学术界对施工作业人员
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盾体受到周围各种因素影响,前行路线实际上近似蛇形,实际前进轨迹和运动趋势与设计线路发生偏差,当偏差程度达到甚至超过预设控制要求时,需对盾构姿态进行调整,确保掘进轨迹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在目前的施工方法及措施下,盾构掘进的偏移主要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其掘进时相关参数的设置与调整对姿态变化起着关键作用,在软土地层尤为重要。因此,需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实际轨迹与设计线路及线间偏差
大型基础设施规模巨大、技术工艺复杂,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拆除整个阶段会消耗大量物力人力,并且涉及干系人众多,会对其产生复杂的社会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项目实施之前科学评估大型基础设施的社会影响。目前,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CA,Life Cycle Assessment)的标准、工具已经相对完备,基于环境生命周期评价(ELCA,Environment Life Cycle Assessme
现场人员具有更好的隐患识别能力,能够有助于提升现场安全绩效。这也使得隐患识别成为进行有效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有例子表明,情绪管理有助于改善安全环境。但少有研究揭示情绪影响个人风险偏好习惯的机理,如情绪对隐患识别绩效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情绪在隐患识别中的影响及其主要因素。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阐述了风险容忍度、人格、性别、情绪管理能力。这四个隐患识别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风险容忍度意指工人承担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质量问题也越发突出。有很多质量问题只有在工程交付使用后的一段时间内才会逐渐显现,且出现质量问题后参建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推诿,责任难以确定,使得问题无法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建设工程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所遭受的损失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权益得不到有效、合理、及时的保障。因此,亟需引入新的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机制以解决中国严峻的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根据国际先进经验
由中国提出并领头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是本时代覆盖地域最广的跨地区经济发展倡议。截至2019年7月已有136个国家签署官方合作协议。根据工行标准银行(2018年)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一带一路”官方合作项目合计1100个、合同价值7500亿美元,其中70-80%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且大部分是由中国公司投资和承建的。正如相关研究发现,一国基础设施的改善与跨境房地产投资(FREI)有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