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特性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ejia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蒸压加气混凝土在节材、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等方面表现优异,逐渐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墙体材料。但在应用过程中,由蒸压加气混凝土多孔性引起的各种弊端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弊端并使蒸压加气混凝土应用得以进一步推广,本文研究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孔特性及其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试验以不同干密度等级(B04、B05、B06AF与B06AAC)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成品(蒸压加气混凝土试件)与基材(不掺加铝粉且与蒸压加气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立方体抗压强度随着孔隙率增大而减小,且二者关系比较吻合Ryshkewith公式;弹性模量与轴心抗压强度成正比例关系,弹性模量随轴心抗压强度提高而提高;劈裂抗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式可表示为fts=0.124 fcc。采用SEM、XRD等现代测试技术描述和分析了蒸压加气混凝土中孔的形貌、孔壁的晶相组成,获得了对蒸压加气混凝土孔的初步认识。XRD测试结果表明:不同配合比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所产生的水化产物略有不同,砂加气混凝土的水化产物主要以托贝莫来石、C-S-H凝胶及SiO2为主,而砂灰加气混凝土的水化产物则有较多水化石榴石。SEM测试结果表明:B04灰砂加气混凝土中的托贝莫来石主要成针状,其材质比较稀疏,强度较低;B05与B06AF粉煤灰加气混凝土中的托贝莫来石成柳叶状,其材质较为密实;B06AAC砂加气混凝土中的托贝莫来石为片状,其材质致密,强度较高。采用基于MATLAB的图像分析方法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宏观孔进行较为精确的孔隙率、孔面积分布、孔径等孔信息计量和表征,得到孔径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表示为:fcc=0.15D-2.74。基于对水泥基材料与加气混凝土中孔的分类梳理,以及MATLAB图像处理后孔信息的统计,将蒸压加气混凝土中的分为三类:微观孔<0.01mm,细观孔0.01mm0.1mm之间,宏观孔>0.1mm。基于MATLAB软件,采用蒙特卡洛法生成球心坐标,设置气孔放置条件,结合蒙特卡罗方法生成细观层次上的三维随机孔模型,从而在ANSYS中进行赋予材料属性、定义单元类型、建立模型与网格划分、选择本构模型与破坏准则、直至加载求解。基于ANSYS计算蒸压加气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且裂缝分析,应力分析及变形分析与实际试验趋势基本相同。
其他文献
研究了用乙烯基酯树脂(VER)直接代替通常的聚醚或聚酯型多元醇制备聚氨酯(PU)硬质泡沫塑料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发泡配方中促进氨酯化反应的催化剂N,N-二甲基环己胺能与BPO复合形成室温引发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
通过紫外辐射接枝在聚乳酸膜表面引入聚丙烯酸的方法使聚乳酸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得到改善,研究了各种处理条件对材料表面的羧基密度、表面形态和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以氯化亚铜/N,N,N′,N″,N″-五甲基二乙撑三胺为催化体系、丁酮和异丙醇为混合溶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大分子引发剂聚丙烯酸叔丁酯(PtBA—Cl)和聚丙烯酸叔丁酯-b-聚(N-
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法合成了聚乙烯醇与丙烯酸钠高耐盐性吸水树脂。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该树脂的溶胀动力学、可逆性能及温度、pH、离子浓度和有机
电子信息工程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对科学及合理有效的分析的学科。目前,这种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于国外等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工
正常角膜是无血管、完全透明的组织,是眼部重要的屈光介质,但许多眼部疾病均可破坏抗血管生成因子与促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导致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大量研究表明,C
背景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可能诱发敏感个体的眼压升高,研究证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 β-HSD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可能影响房水的产生,这种机制是否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 目的 检测11β-HSD1及GR、MR在兔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1
为了应对因造纸原料中回收浆比例增加,胶粘物障碍日趋严重这一问题,日本造纸化学品企业开发了新型胶粘物控制剂CA系列产品。文章介绍了该产品的作用机理及其由该产品、配套的
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越来越迅速,图书馆也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从1996年的国际图联大会开始,数字图书馆正式进入到人们工作学习的视野中。在20多年的时间里,数字图书馆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