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海外出让: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行的策略?机遇与莫桑比克中国农业投资的风险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20%人口的国家,却只拥有世界可耕用地的7%。据一些西方媒体报导,在2008年中国食品危机发生之后,中国为了保证其食品供应免受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开始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向海外租用农业用地;进一步,有些西方媒体又将中国的这种行为贴上了新殖民主义的标签。为了研究中国在莫桑比克从事的农业活动,本人在莫桑比克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或第二手材料。本文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在海外租用农业用地战略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即便向海外寻求土地资源可以起到适当分散粮食安全风险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粮食生产和供应的完美替代。一个更加有趣的发现是,目前莫桑比克并不存在旨在将农业产品出口到中国的中国投资项目。这个研究结果与许多大型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机构目前所相信的媒体说法正好相反。本文研究并不支持中国在非洲奉行“新殖民主义”的论点。站在非洲国家的角度看,中国的角色并不是所谓的“殖民者”,而是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非洲实施援助的一大特点是将援助与商业运营和技术转移密切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非洲本身的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中国也会获得很大的好处。简言之,对中非而言,这是一个双赢博弈。关于中国在非洲租用土地的动机,西方媒体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农业耕地非常有限,进而需要拓展“生存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其农业耕地非常有限,现在中国95%的食品需求仍是由国内生产而供应的。本文分析表明,中国企业之所以海外租用农业用地的动力,主要还不是因为中国国内土地资源的稀缺,而是因为中国拥有适合于非洲当地情况的农业技术。正因如此,通过援助和开发非洲,中国企业(包括国有的和私营的)不但有利于非洲本身的繁荣,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机会。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是尚书制度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北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是其发展的重要线索,而尚书制度又是北魏汉化中的重要表现。孝文帝大举推行汉化改革,完善了尚书制度并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初步完成,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在“林改”实践中得到确立与实现,但主体改革或基础改革只是“林改”的第一步,“林改”后如何实现林地等森林资
伴随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是继双层经营体制之后的又一次组织创新,这一组织织形式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
<正>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故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中,肺活量是必测项目,占20%的比例。但测试中,有些学生不会吹,使不上劲,有些学生本身肺活量很小,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开发新产品或开展新业务来扩大产品品种或服务门类,增加企业的产量和销量,扩大规模,提高盈利水平的企业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明确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同时,也由此带来了经济学观念的革命性转变,即由重视物质资本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是自然、经济、社会及生态复合系统演变的直接表现。毕节市当前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尤
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林业改革的一大难题。林业“三定”后福建大多数的竹林成了私有林,竹农成为了毛竹经营的主体,这极大地调动了竹农生产经营的积极
陕西省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由于陕西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城镇相比具有明显特征的地域,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产业结构转换滞后、城市部门
私有林经营规模效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林业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私有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均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