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关系着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关系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卓有成效的开展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是政府必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国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取得了大量成绩,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的持续提高,保障人民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三鹿奶粉事件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导致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公众质疑。本文以一个基层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人员的角度,从政府产品质量监管基本理论入手,研究我国目前的产品质量监督状况,寻找改善政府产品质量监督的途径。目前,我国政府主要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有:实行行政许可,提高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推行质量认证认可制度,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实施质量奖惩,引导质量提升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对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这些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否认的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基层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中,如存在重复检查、以罚代管、信息不畅、处理滞后、产品标准落后、技术机构保障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的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体制层面的,如:分区域监管、地方保护、多个监督主体等;也有技术层面的,如:信息系统落后、技术机构发展缓慢、产品质量标准低等;还有社会媒体把关不严、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后,文章阐述了美国、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在政府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借鉴他们先进的做法,如严格依法管理、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紧密结合、基于产品分类全过程的监督,对照我们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政府监督体系的建议,如: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完善重点产品抽查制度、重构责权统一的质量监管部门、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力度、市场化发展检验机构等,希望这些措施能够提高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的有效性,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一个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