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宋明理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范式,但是在学术思想史上却遭到了批判。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朱熹“格物致知”为核心,批判朱熹过于重视外在之理,而不首先立足于良知、良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朱熹的哲学缺少道德主体的挺立,人心由于只具有认知意义而无法实现自由自律的境界,所以判定朱熹“别子为宗”。从思想史的发展和对朱熹思想的反思来看,对朱熹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宋明理学话语体系的讨论范式,但是在学术思想史上却遭到了批判。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朱熹“格物致知”为核心,批判朱熹过于重视外在之理,而不首先立足于良知、良心;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认为朱熹的哲学缺少道德主体的挺立,人心由于只具有认知意义而无法实现自由自律的境界,所以判定朱熹“别子为宗”。从思想史的发展和对朱熹思想的反思来看,对朱熹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仅可以认识到朱熹精微的哲学思想,而且有利于跳出以往的窠臼,以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待朱熹哲学。应该说,朱熹的思想中不仅围绕着主体性的问题,而且相较于陆王心学,也更为精密和细致,其将主体分为涵养、认识和道德三个层面探讨,最终统一于道德主体的挺立。围绕朱熹“格物致知”所涉及的心、物、知、理等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以认识常识来理解,而是首先要放到朱熹哲学的背景中,首先,心并不是一个现成涵摄道理的容器,而是动态绽出的“生道”,理是在心之生道的过程中存在的,而非外在于心的客观事物;其次,《大学》“格物致知”中对物的理解,我们常常理所当然的与“八目”联系,也就是以外物的视角来看待“格物”之物,但是朱熹认为物的内涵首先是“三纲”,格物就不是普通认识论,而是儒家的工夫论;再次,还原“知”的含义,与西方认识论不同,根据仁义礼智与元亨利贞的对应关系,“知”的内涵是“贞下元起”的过程,也就是说,儒家哲学中的“知”是主体挺立的工夫。最终,朱熹将人的主体性问题诉诸于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立人极”的要求,将人的主体性与太极(理)联系起来。与西方哲学中将主体作为超绝于经验事物的唯一、静态的单子不同,儒家哲学中主体是总是面向生活世界的,主体总是生存于世界之中的。通过讨论主体在“仁”、“孝”、“命”和“憾”中存在来探讨当主体面向生活生存时如何保持自身的超越性,首先,仁、孝、命和憾,不仅是儒家思想中看重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是主体普遍在生活中会遭遇的问题;其次,主体存在并不是现成客观的,而是在虚无与存在之间保持的,所以,主体的挺立是从现有存在堕入虚无,又从虚无中超脱出来而生存的;最后,为了考察主体虚无与存在的生存状况,需要上升到儒家形而上学的角度探究主体存在何以可能的原则,围绕人“性”的存在方式的辨析、生生之道和天人关系来说明主体是始终面向异于自身的事物存在,探究主体存在的原则是异质开放的同一性,以批判传统中单一、封闭的同一性。
其他文献
有孔虫是一种绝大部分栖息在海洋环境中的单细胞原生动物,构成了现代海洋中最多样化的带壳微型生物类群。它们大部分能够分泌碳酸钙质的外壳,少部分细胞外会覆盖胶结质或有机质壳。其中绝大多数现代有孔虫是底栖有孔虫,只有大约40到50种为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不仅多样性更加丰富,它们的地质记录也比浮游有孔虫更长。底栖有孔虫最古老的化石出现在寒武纪,而浮游有孔虫的化石出现在侏罗纪。通过建立底栖有孔虫壳体元素指标
目的:建立适用于机制研究的腱病动物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研究M2型巨噬细胞(M2MΦ)来源的TGF-β1调控腱病的发病机制,为探讨腱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建立腱病动物模型:采用针刺(A组),跑台(R组)及针刺+跑台(AR组)三种建模方法构建腱病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2、4、6、8周各取材一次,对比正常肌腱组织(N组)及人体腱病组织(H组),观察其外观,行苏木精-伊红(HE),马松三色(
本文通过对印度洋北部、孟加拉湾南部的东经九十度海岭上的ODP 758站岩芯沉积物的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粘土矿物、常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及浮游有孔虫混合种属Nd同位素开展了系统分析,重建了孟加拉湾始新世以来的物源演化史,探讨了源区喜马拉雅地区化学风化强度的变化及南亚季风演化,提出了指示喜马拉雅风化通量的新指标-ΔεNd,进而重建了喜马拉雅地区风化通量历史,揭示了河流演化、风化剥蚀与构造
背景:中暑/劳力型热射病(EHI/EHS)是夏季军事训练中导致非战斗减员甚至死亡的主要训练伤病之一。尤其是EHS,起病急,进展快,除了早期降温治疗,目前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降低EHI/EHS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在于危险因素控制、早期识别和早期降温治疗,然而我们对于发病的危险因素、死亡危险因素、预防措施评价等方面缺乏可靠的数据。本课题拟通过四个方面的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中国小说史的生成是在1920年代,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人的研究使得小说史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快速发展成一门成系统的学问。如果从更广的“观念”层面去审视,小说史的生成过程可概括为两端:一方面,小说史的生成与古代小说内部诸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小说史的生成得益于近代以来外部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的助推。前者包含小说术语、文体观念、分类观念、研究方法等方面,后者涵盖教育思想、小说史观等层面。基于此,本文
目的: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一种具有强致突变能力的亚硝胺肽类烷化物,可诱导多种眼组织细胞的凋亡,既往研究证实可诱导视网膜退变模型。本研究旨在通过MNU给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和角膜内皮细胞(CECs)凋亡。我们试图建立具有可靠建模参数的两种眼疾病模型(大鼠白内障和兔角膜内皮失代偿)。此外,本研究也探讨氢饱和生理盐水(HRS)对MNU诱导大鼠白内障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NLO)作为固体激光器的核心器件,可以实现激光频率的转换,在通讯、存贮、医疗、军事、工业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探索性能更加优异,应用波段更宽泛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成为光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非线性光学晶体必要的非中心对称结构以及各性能之间的矛盾,比如随着带隙的增大倍频响应会减小,使得合成性能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成为巨大的挑战。含有孤对电子的碘酸盐和亚硒
梆子腔剧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蒲州梆子是其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许多梆子腔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有密切的关系,被多剧种奉为源头,亦是山西四大梆子之首,其足迹遍布晋、陕、豫等多个区域,表演极具特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蒲州梆子艺术包括表演、舞美、剧本、导演、观众等方面,其中以表演艺术为主体,其他都是为其服务的。蒲州梆子表演艺术程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身段精巧、做功精妙、节奏精准的特点。其音
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通常以“后现代小说家”的身份为读者所知。由于奥斯特创作形式与手法的丰富性,纵观目前已有的奥斯特研究成果,学者们多以叙事学的角度讨论其作品的形式与技巧问题,对其中内嵌的哲学性与政治性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较容易忽略奥斯特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奥斯特的创作虽然有显著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如自我指涉性的语言,嵌套式的文本结构,戏仿、互文等叙事技巧,但
私家别史是指正史之外史家以非官方之私人身份有体例、有组织、成系统地记述一代或历代史事之史书。当十九世纪之百年,中国史学未甚受西学东渐影响,遂能沿传统轨则而展故学余波,承乾嘉朴学而为嘉道咸同光之新篇。其间,私家别史之编纂呈现井喷式热潮,所见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或成或未成,或存或散佚,凡四十余家,堪称此一阶段甚至整个中国史学史上之亮丽风景。以纪传体别史编纂为例,其要者有:改修《三国志》而能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