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哲学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田几多郎是京都学派的创始人,日本哲学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西田哲学融合了东方思想传统和西方哲学资源,是日本最具独创性的哲学。1926年西田几多郎发表的“场所”一文,提出“场所逻辑”,真正意义上建构起了西田哲学的体系。正如《善的研究》再版序中西田自己表明的,西田是到了写《从动者到见者》一书的后半部时,通过希腊哲学转变到“场所”的观点。西田自己承认是到了“场所”时期才觉得获得了对他的思想进行逻辑化的开端。“场所”的思想对于研究西田哲学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善的研究》的立场是意识的立场,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之“纯粹经验”容易被认为带有心理主义的色彩,于是西田通过费希特的“纯粹活动”的概念,将“纯粹经验”的发展构造解释为“自觉”的发展构造,并发展成为“绝对自由意志”的立场。从“纯粹经验”到“自觉”再到“绝对自由意志”,其中都蕴含着“自(自我)-觉(意识)”亦即“直观-反省”的内在结构。虽然西田通过“自觉”阐明了“纯粹经验”分化发展的问题,但“自觉”终究是一种反省的立场,“意识的意识”的发展的逻辑问题依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也就是说“自觉”终未完全消解“心理主义的色彩”,所以转向“场所”的立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于是,西田以“场所”这一逻辑形式来取代以前那种体验的说明。在这一“场所”(意识场域)中,“自觉”已不再是先验的自我的自觉,而是一种“场所”的自觉,该“自觉”成为了直观。由此,西田建立起了他的“场所逻辑”。西田将“场所”分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和“绝对无的场所”。这三种场所有着不同的功能:即在被限定了的有的场所上可以看见动者,在相对无的场所上可以看见意识作用,在绝对无的场所上可以看见真正自由意志。西田哲学的形成当然离不开以康德为主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以“场所”为分水岭,西田前期哲学大多是吸收、消化他们的思想以为己用,“场所”以后,西田积极地运用“场所逻辑”展开与康德哲学、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碰撞,并对其进行扬弃。在哲学比较中不乏具有学术价值的东西,所以,围绕“场所”展开的相关比较研究也至为重要。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本论文拟以《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哲学》为题,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说明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引言的基础上,正文部分具体分为四章展开论述。首先,第一章《“场所”以前的西田哲学》梳理了“场所”以前的立场以及几个核心概念,通过论述“纯粹经验”、“自觉”以及“绝对自由意志”的实质,解释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交代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从而解明西田哲学的基础。在第二章《“场所”立场的形成与“场所逻辑”》中,重点论述了西田如何转向“场所”立场以及“场所”思想的含义和实质;通过第二章的研究知道,“场所”思想以“场所逻辑”为基础,通过“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三种场所概念包摄一切事物。“场所”立场解决了“意识的意识”问题。这章也是本论文的主旨之一。第三章《“场所”思想的展开与深化》作为研究的重点,一方面论述了“场所”与“纯粹经验”、“自觉”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论述了“场所”如何发展出后期的“辩证法的世界”,并适当涉及到了“场所”与后期宗教的关系的问题。通过第三章的研究发现,“场所”为西田后期的“辩证法的世界”以及宗教思想奠定了基础。作为本论文的难点的第四章《西田“场所”哲学的相关比较研究》围绕西田“场所”哲学与德国观念论哲学进行了比较,主要是将“场所”思想与康德的认识论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做了比较,从而挖掘出“场所”思想更深层次的含义。通过第四章的研究明确了西田哲学受到康德哲学较大影响,西田的“意识场域”与康德的“意识一般”之间的异同,并且看到了西田的具有内容的“场所辩证法”如何对黑格尔的思辨的“过程辩证法”进行扬弃。结语部分对正文研究内容简单地做了一个总结,并就西田“场所”哲学相关的比较研究的结果发表了一点感想。综上所述,本论文重点讨论了西田哲学中“场所”思想的相关问题。本论文通过厘清“场所”思想发展形成的脉络,并将“场所”概念与康德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指出“场所”思想对于西田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探索国民性问题。他们不再止步于梁启超式的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对“新民”的追求,而是强调以破为立的革命方式,以此彻底洗刷掉中国人民千年来积聚的国民劣根性,将自由与民主根植于国民心中。革命派的探索在国民性思想的发展中是重要一环,为厘清其发展轨迹,对革命派在《民报》中呈现的国民性思想进行梳理和把握,将通过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式,对《民报》中国民
学位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调研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成效明显,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高校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面较小、组织形式创新不够、课程体系不完整、制度保障不完善,大学生存在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意志不坚定和劳动专业技能掌握较差等问题。坚持新思想武装头脑、构建新课程体系、拓展新教育载体和健全综合化保障机制,是当前创新高校劳动教育
美国FDA于2022年5月5日宣布,由于强生杨森新冠疫苗(Janssen COVID-19 Vaccine)存在接种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综合征(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TTS)伴随血栓的风险,将采取措施限制该疫苗的接种,只允许年龄为18岁及以上人群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其他新冠疫苗时接种强生杨森新冠疫苗。政策要点:(一)通过对已经报告的不良反应案例的调查、分析和评价,FDA认为
期刊
学位
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的同伴侵害,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给青少年带来直接且长期的负面影响。目前虽有许多研究探究了校园欺凌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轨迹,但对其在学期内的发展趋势研究较少,仍亟待探索。基于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社会环境与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之间可以持续地互相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班级环境作为微系统环境中的代表变量,可能预测校园欺凌的发展轨迹。并且,校园欺凌被发现与个体不良社交心理显著相关,它们之
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射频指纹识别技术大多采用原始数据样本作为网络输入,没有考虑到信号携带内容对分类结果产生的影响,而且网络结构相对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对将信号的导频部分作为网络输入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导频提取算法,对10个PLUTO-ADALM软件定义无线电设备(software-defined radio,SDR)辐射出的信号提取其导频并建立了3种不同距离条件下的导频数据集。并首次提出将
基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其既承担着家庭和邻里生活的互动,也促进着个人的身心健康与自我发展。然而由于过往城镇化的快速建设,忽视了在住区公共空间层面对居民活动需求的关注,导致住区公共空间面临活力缺失的状态。当下城市步入存量发展阶段,提升住区公共空间品质活力对构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特征与空间活力的相关性研究,深入探
培养高职流通领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为实现国家“双循环”战略、统一国内大市场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过“融合递进式”教学模式研究和高职流通类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论文提出了该模式的实现条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