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StGRIK1的功能研究及低温诱导StBAM1与StBAM9表达的机制解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ovewxb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作为直接供人类食用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由于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和营养丰富均衡的特点,在保障我国粮食的稳步增长方面至关重要。淀粉作为马铃薯叶片的主要光合产物和块茎干物质的主要成分,其代谢过程的调控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形成都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淀粉也是低温糖化过程中还原糖累积的源头。虽然马铃薯淀粉代谢相关的部分酶的功能得到了鉴定,但是这些淀粉代谢基因的表达是否具有协同性以及其转录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前人研究表明马铃薯SnRK1在淀粉糖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上游激酶在马铃薯中还未被鉴定;同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受低温诱导的β淀粉酶StBAM1和StBAM9参与到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过程,但它们在块茎中的低温诱导机制也还不明确。在此基础上,本课题对马铃薯SnRK1上游激酶进行鉴定和功能研究,同时对StBAM1和StBAM9在块茎中的低温诱导表达机制进行了解析。主要结果如下:
  1.马铃薯SnRK1上游激酶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通过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SnRK1上游激酶GRIK1和GRIK2的序列信息,对马铃薯中StGRIKs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基因组存在两个GRIKs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StGRIK1和StGRIK2。通过克隆测序分析发现,StGRIK2存在多种可变剪接形式,且均不具有编码活性激酶的潜能;而StGRIK1能编码保守的GRIK蛋白,并具有体外激酶活性,还能直接在体外磷酸化StSnRK1α,表明StGRIK1可能是马铃薯中SnRK1上游唯一的激酶。共定位分析结果显示,StGRIK1定位于液泡膜,通过序列分析发现StGRIK1不含跨膜结构域,却在氨基端存在3个潜在的酰基化的半胱氨酸位点。随后对StGRIK1的截短和突变体定位分析发现,StGRIK1氨基端的3个酰基化半胱氨酸位点对于其液泡膜定位是必须的,但是包含这3个酰基化半胱氨酸位点的StGRIK1氨基端并不能定位于液泡膜;而进一步对StGRIK1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发现,StGRIK1能与囊泡运输相关蛋白StVAP1互作于液泡膜附近并呈现聚集状,暗示StVAP1可能协助StGRIK1通过囊泡运输途径转运至液泡膜。抑制StGRIK1的表达导致光照后马铃薯叶片淀粉和还原糖的含量及SnRK1内源的磷酸化水平均降低,进一步对StGRIK1干涉株系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多个淀粉代谢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暗示StGRIK1可能通过磷酸化SnRK1而影响马铃薯叶片淀粉代谢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马铃薯叶片淀粉糖代谢,最终影响马铃薯产量。
  抑制StGRIK1的表达能增强马铃薯对盐胁迫的敏感性并加速黑暗诱导的叶片衰老过程。前人的研究显示盐胁迫和叶片衰老间存在交互,盐胁迫能刺激许多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衰老,并且它们能共同激活ROS途径。通过BiFC分析表明,StGRIK1-StABI2-StSOS2在马铃薯液泡膜上形成蛋白质复合体,而SOS2是盐胁迫响应途径中的关键因子,同时ROS相关的CAT2和NDPK2是StGRIK1潜在互作蛋白,在拟南芥中CAT2和NDPK2与SOS2也存在互作,暗示马铃薯中可能存在StGRIK1-StABI2-StSOS2-StCAT2-StNDPK2复合体介导马铃薯对盐胁迫和衰老的响应。
  此外,StGRIK1在花芽和花中特异高表达,抑制StGRIK1后马铃薯不能在长日照成花,表明StGRIK1在马铃薯成花和花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2.马铃薯β淀粉酶StBAM1和StBAM9的在块茎中的低温诱导机制解析
  通过对StBAM1和StBAM9的启动子区域的克隆和序列分析及StBAM1和StBAM9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它们的启动子上均含有ABA响应元件(ABRE),同时其表达也受到ABA的诱导,暗示StBAM1和StBAM9可能受到ABA信号途径中能识别ABRE的AREB/ABF/ABI5类转录因子的直接调控。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序列鉴定和分析发现,马铃薯基因组中有7个AREB/ABF/ABI5亚家族成员。亚细胞定位、酵母转录活性和表达模式分析显示,马铃薯AREB/ABF/ABI5s均为核蛋白,StAREB1、StAREB2和StAREB4同时具有转录活性和ABA诱导性,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介导ABA信号途径的核心转录因子。体外ABRE结合活性分析和体内对StBAM1和StBAM9的启动子激活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AREB/ABF/ABI5s均能识别并结合ABRE,只有StAREB2、StAREB3、StAREB4和StABL2能同时激活StBAM1和StBAM9的启动子活性,暗示这些成员可能直接调控StBAM1和StBAM9的表达。对低温贮藏块茎的ABA含量测定和ABA合成过程中StNCED1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可能通过诱导StNCED1的表达而促进ABA含量的累积。最后通过对块茎贮藏过程中马铃薯AREB/ABF/ABI5亚家族成员与StBAM1和StBAM9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块茎低温贮藏过程中StAREB2与StBAM1和StBAM9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由此说明,马铃薯块茎在低温贮藏的过程中,低温可能通过诱导StNCED1的表达而导致ABA的累积,随后激活ABA下游的转录因子StAREB2,StAREB2能识别并结合StBAM1和StBAM9上的ABRE而激活其转录,最终促进淀粉降解和还原糖的累积。
其他文献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花生单产是满足我国植物油日益增长需求的重要途径。种子大小对花生产量影响最大,是衡量花生单产的重要指标,对提高花生单产至关重要。  本课题前期以中花10号与ICG12625进行杂交,通过多年自交,构建了一套高世代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并利用简
学位
植物在生长发育中面临多种逆境胁迫,并进化出了调控多重逆境胁迫与生长发育的信号网络。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GbWRKY1是我们前期从棉花中鉴定到的一个响应黄萎病菌侵染的基因。已有的研究发现,将其异源转化拟南芥后能调控拟南芥低磷响应。进一步研究表明,GbWRKY1可以绑定JAZ1的启动子并激活其表达,从而实现同步调控抗病性和生长发育。本
学位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全球气温的逐年升高,棉花的产量受到高温胁迫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高温胁迫对植物生殖器官的影响要远大于营养器官,且雄性生殖器官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雌性生殖器官,所以高温胁迫下的雄性不育更应受到关注。因不同的高温类型会引起不同的雄性不育表型,为了分析不同高温类型导致雄性败育发生的机理,我们设置了四种温度组合条件(白天常温/晚间常温,NN;白天高温/晚间常温,HN;白天常温/晚间高
学位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是继大豆和棕榈后的世界第三大植物油的来源。提高种子含油量(Seed Oil Content, SOC)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的甘蓝型冬油菜主要品种种子含油量在40%左右,比国外的优良品种低3-5个百分点。育种家手中已经收集到大量含油量超过50%,甚至达到60%的种质资源,因此,培育高含油量、适合推广种植的优良油菜品种有巨大的潜力。植物种子中的油脂合成和积累是一个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总产量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排名第三。水稻生产长期依赖于大量的化学肥料,然而这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丛枝菌根真菌(AMF)与水稻等约80%陆生植物共生互作协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磷(Pi)等营养元素,因此提高AMF与水稻共生效率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重要途径。本课题基于该科学问题,针对水稻与AMF的共生调控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对不同水稻品种的AMF定殖效率进行比较,发现在接种AMF后第
学位
自大约1万年前在新月沃土驯化以来,大麦(Hordeum vulgare L.)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并被广泛用作动物饲料、粮食、潜在的健康食品以及麦芽和酿造工业的主要原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耕地的日益减少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提高大麦产量和改善大麦品质仍然是当前大麦遗传研究和育种计划的重要目标。幼苗性状是大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籽粒大小是大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位
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关系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因此,如何培育出产量高又品质好的优良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栽培和育种专家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水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育种得到快速发展,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不同水稻品种等待筛选,水稻表型参数的高通量测量将为水稻品种筛选和鉴定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水稻茎秆对植株起到了养分输送与支撑的作用,而筛选出具有抗倒伏能力的水稻品种,将直
学位
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棉花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种环境胁迫,如干旱、高温、盐渍等,往往会对棉花生长造成影响,严重限制棉花产量。内质网应激是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对外界刺激的应激机制。外界环境胁迫会诱导内质网应激,继而激活内质网的未折叠蛋白响应途径。此途径通过对一系列基因表达的调控,维持内质网稳态,缓解胁迫伤害。所以对内质网应激机制的研究对于增进了解植物抗逆机理、筛选多抗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棕色棉是彩棉的主要类型,其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在纺织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比传统的白棉,棕色棉的纤维产量和品质表现差一些,而传统的棕色棉育种方法难以打破棕色棉育种瓶颈。因此,借助于现代分子遗传学方法系统性地解析棕色棉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为棕色棉分子育种、棕色棉基因克隆和棕色棉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连锁和关联作图是解析农作物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基于这两种方法利用一个棕色棉连锁
学位
陆地棉较窄的遗传基础限制了其遗传改良的潜力,挖掘海岛棉优异外源基因,对于改良现有陆地棉栽培品种的农艺性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海岛棉基因组在陆地棉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效应,本研究以供体亲本海岛棉3-79与受体亲本陆地棉栽培种鄂棉22号(Emian22)组合,通过杂交与回交方法构建的棉花海陆种间染色体置换系群体为基础,结合以PCR扩增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染色体置换片段进行鉴定评估,着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