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随想录》的叙事伦理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作家”——巴金,自1928年发表处女作《灭亡》开始步入中国文坛。在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翻译外文作品,创作短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纵数巴金的创作,晚年的作品《随想录》直指人心,是一个人面对苦难记忆时,拷问人类存在的困境的心灵记录。它既显示出叙事技巧,又隐含着巴金对个体、社会、人性的独特认识。“文革”结束后,巴金用写作来号召“自我意识”回归和社会伦理秩序重建,叙事形式与故事内涵的巧妙结合生成了《随想录》中独特的叙事伦理。如今,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而精神生活却仍有所缺乏,社会伦理秩序的平衡摇摇欲坠。因此,通过分析《随想录》的叙事伦理,号召重构当今的社会伦理秩序。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随想录》的故事伦理,从巴金和巴金身边亲人好友的人生故事中看“生存伦理”,分析“十年浩劫”中遭遇迫害的个体——巴金失去“自我意识”后的挣扎,探索巴金的自我生存伦理从失去到找回的过程。巴金找回“自我存在感”后,推己及人,关注他者伦理,层层递进,关怀社会伦理失序,发出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号召。第二章为《随想录》的叙述伦理,首先,分析整体语言风格质朴直白背后的伦理观;其次,从叙述形式的角度,分析“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三个叙述形式的伦理意蕴。第三章为《随想录》写作伦理观生成和价值意义,探讨巴金创作观生成原因后,从创作角度深入挖掘巴金如何以写作《随想录》疗愈自我,实现自我关怀的伦理诉求;最后,探讨巴金创作的社会伦理价值,并倡导在文学沦为了娱乐化工具的社会环境下,新时代的作者应勇于探索内心,学习巴金“讲真话”的精神。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高职院校铸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家发展正迈向新的阶段,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院校肩负重任,既要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又要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国家、社会所需之才,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这样一来,高职院校思政课作用的发挥就显
国家认同意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评价与情感表达,是认同和支持国家合法性的基础表现形式,代表了国民对于国内各项公共权威的接受和认可,并能够以此为核心形成自我归属感以及愿意为之奉献的情感和行为趋向。从内容上来看,国家认同意识是对自我国民和族群身份、政治道路、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一种情感认同,包含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是国家认同意识适应大学生主体的价值
学位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职工在企业组织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职工参与制度在世界各国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职工参与制度也呈现出更加多样的面貌,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之中。因此,对职工参与制度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本论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对职工参与制度及其法律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一、职工参与制度概述在这一部分,
在科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商业秘密保护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然而,由于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方式日新月异,加之商业秘密自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模糊性的特性,使得商业秘密的保护变得加倍困难。纵观各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其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建立起通过商业秘密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刑法等法律予以规范和保障的合理的竞业禁止制度。作为一项保护雇主的商业
学位
叙述人称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写作者们在创作时无法避开的选择。一般来说,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是叙事话语中无可争议的存在,也是作家们的首选。第二人称则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长期以来都在被质疑和被正名之间徘徊。也因为这个缘故,第二人称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第二人称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使用第二人称的队伍也在扩大。可以说,第二人称正在夹缝中茁壮成长。因此,顺应第二人称自身发展的趋势,在前人
学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陈铨文学思想和戏剧创作多为学术界关注,尤其是多聚焦于他的“民族主义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对陈铨的研究尽管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仍然还是比较零散的,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缺乏整体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拟从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兼以文化哲学的维度,以他的“力”的文学思想为聚焦点来展开整体研究,探讨他的文学思想的本质特点,特别是他的“力”的文学思想特质和
学位
朱湘是中国新诗史上不可不提的诗人。他年少成名,却英年早逝。这个被柳无忌称为“完全的诗人”“诗人的诗人”的朱湘,相当长的时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远未成熟。  本文以现代文学史料学为理论背景,以“安徽大学校刊”专辑、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等新见史料为基础,以朱湘好友故交的回忆性文章及著作为重要佐证材料,以人物交游、作品发表、出版和书信为线索,梳理其文学活动的发展流变,明确文学史意义
学位
阿西莫夫善于使用叙事技巧来展现科幻世界的构架,表达对于伦理法则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隐忧。科幻小说的存在,正是幻想与现实通过文学的手段联结,来自现实的伦理意识经由叙事表达阐释出来,并最终起到对现实世界进行探讨的意义。  本论文聚焦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作品,以叙事伦理理论为依据,进行四个层面的分析,对阿西莫夫本人的叙事伦理意识、阿西莫夫科幻作品的主题呈现出怎样的伦理、作品中这种伦理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所体现、
学位
琦君于1949年从大陆迁徙至台湾,在当时台湾的“怀乡潮”中以对童年生活的细腻描绘和童心的真情流露脱颖而出,在台湾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琦君的童心是清晰可认的,但很少有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她的童心,也就使人忽略了她以童心入文进行写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将引入“童心写作”这一概念,运用经验总结法将前人对“童心写作”已有但零散的阐释进行梳理,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再将之运用到琦君散文研究中,着重探究琦君散文
学位
牧歌(pastoral)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的文学体裁,而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周作人对牧歌的介绍和翻译均走在了国内的前沿,他是国内最早翻译匈牙利作家约卡伊·莫尔的牧歌小说《黄蔷薇》的人,而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与周作人的译作《黄蔷薇》有大量的相似之处。本文论述了周作人对牧歌译介方面做的贡献,并以《黄蔷薇》和《边城》为考察文本,通过两本小说展现牧歌概念和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分析《边城》与《黄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