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屋痴语》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shenguizu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观国是一位在南宋后期颇受人推崇的词人。时人陈造将其词与北宋的秦观、周邦彦等人相与称赏,宋末的张炎更将其与姜夔、吴文英等人并列,认为其词可自成一家。本文即以高观国的词集《竹屋痴语》为中心,从具体的文本入手,对高观国词进行一番全面、深入而细致的考察,力求准确把握其词的艺术特色,并且将其置于南宋后期词坛清空骚雅一派的特定文学视野中,对其词史地位进行客观的评述。本论文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分别为:《高观国的生平及其词》,《<竹屋痴语>的艺术研究》,《<竹屋痴语>的艺术渊源与词史地位》。附录部分由《高观国词集评》、《后人追和次韵高观国词作品辑录》及《高观国词入选历代词选频次(前十位)一览表》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高观国生平及其词集基本情况的考察。第一节通过全面的文献爬梳,对高观国的生存年代及交游状况加以全面考述,可知其应是活动于南宋宁宗嘉泰、开禧年间的一位江湖词客,以都城临安为中心,所交往的皆为当时诗坛名流。而且从陈造的题赠诗来看,他似乎还享有一定的诗名,且在生前已经编订好诗集,但惜已亡佚。第二节对其词集的版本及其序的作者归属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考辨。第三节通过对其词集《竹屋痴语》的题材内容及情感内涵的考察,我们发现高观国词的抒写范围多局限于传统的艳情咏物之属,虽小有新创之作,但仍因远离其时代与社会而显得单薄贫乏,从此我们似乎也可窥见他对于现实的无力感。作品视野的狭仄也决定了其情感内涵多为类型化、普泛化的表达,缺乏鲜明的个性与主体意识,从而也就影响了其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第二章对《竹屋痴语》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一节主要从语言修辞上入手,我们认为高观国可谓苦心经营,且刻意求新。如他尝试在写词时使用复字,多能字复而意不复,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造语炼句方面又多见锤炼之工,且善于熔铸前人成句而自出新意。第二节则从其词的结构章法入手,认为高观国善于以高远阔大之景起句,从而振起全篇;结句时又多以迷离飘渺之景收束,令人有余韵不尽之感。第三节在择调用韵方面,发现高词大都能做到声情与辞情的协调,故能使其作品在音乐与语言、形式与内容上紧密结合,从而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第四节则对其咏物词进行专门考察,归纳出他在创作咏物词时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使所咏之物更具立体感与层次性;又擅长以虚笔传神,工于渲染,且时以勾勒之笔渗入情事,虚实相结合,故其咏物诸作多能取得若即若离,不黏不脱的艺术效果。第三章将《竹屋痴语》置于宋词的流变之中,通过作品比较,首先分析了高观国词对周邦彦慢词艺术的继承,尤其是对清真词顿挫迂回之笔的效法,又考察了姜夔清瘦幽冷词风对高观国的影响。对婉约派两位词宗艺术上的承袭,决定了高观国在词史上的特殊地位。而通过《竹屋痴语》在后世接受过程的梳理,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高观国词的文学史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电位滴定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酸值测定方法改进研究、红外吸收光谱法测定酸值(度)进行了综述。 In this paper, the accuracy of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the i
针对全方位视觉传感器视野范围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的全方位视觉目标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Hough变换检测全方位图像的中心,基于图像中心对全方位图像进行
<正>实验诊断学作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在临床五年制医学生培养中占有很大比重,本课程涉及多学科,是联系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多学科的桥梁。其中的实验课主要是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己经从物质资源和经济资本的竞争转移到了人力资本的竞争。企业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来源,员工内驱力的发挥程度决定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提
在评价幼儿的体育活动过程中,重视发展性评价,可以调动幼儿的运动积极性,发展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文章对体育教学活动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基本内
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业务,保障不动产统一登记平稳、全面、快速推进,需要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应用数据库体系。以房、地存量登记数据整合为例,通过对分散登记时代的多源异构房
分析了钢筋焊接网技术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重点详述了其在钢筋网片,以及钢筋网的布置、搭接方式和施工工艺等方面与传统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差异。并通过实例论述
<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心骨、定盘星、指南针
学界向来认为《西厢记》是以大胆挑战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爱情经典名作,但实际上这种定位并不确切。《西厢记》的主题存在着不易为人觉察的双重悖论: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