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创作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艾青不同地域的诗歌创作予以讨论,重点论述其创作特点以及抗战时期艾青诗歌创作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除绪论和余论,共分三章:  第一章在从历时性和区域性两方面同时勾勒艾青在抗战时期的跋涉历程以及诗人各项活动的基础之上,对艾青在跋涉途中的思想状况进行考察。诗人的主体思想一方面有其一以贯之的坚守,如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特定区域自然政治文化的影响和规约。因此既不能对诗人的跋涉行迹和思想流变作一一对应的机械化理解,更不能无视二者间的必然联系。  第二章对抗战时期艾青诗歌创作进行审美分析。对“抗战诗歌”的概念进行清理和界定的前提下,试图在现有的学术资源条件下辑录艾青抗战时期的全部诗歌作品,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阶段艾青诗歌创作的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发表刊物等做统计分析,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文献基础。按诗人主体之跋涉路线和区域特征,分别论述艾青在“国统区的城市”、“国统区的乡村”、“解放区”三种不同语境下的创作特点。诗人于现实主义的大旗下前行,其诗歌有“吼叫”亦多“思考”,创作的社会性明显,个人隐匿于社会之中,并为此而服务。艾青于国统区的乡村陷入“牧歌”与“战争”的冲突,诗歌转入个人化的对山川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却也并未停止对战争的思考与批判,由此徘徊不前。而艾青在解放区的创作既出现了“短暂”真空期,又呈现出在矛盾与分裂中转变新的新特点。  第三章考察抗战时期艾青诗歌创作对于自身和文学史的意义。在认同学界既定权威批评的基础上再进数言,讨论这一阶段艾青的诗歌创作在艾青整个创作生涯中的意义。回溯之,农人的身份决定了其对“土地”的热爱,五四的熏陶给予其爱国热情与独立思想,留学经历给予他“象征”、“现实”以及“昂扬”的情绪,监禁带给他“忧郁”,而对自由的追求则带给了他“太阳”;下推之,建国后艾青诗歌的行吟性和赞歌也多来源于这一时期。在其文学史意义方面,则集中讨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党文化占中心地位的语境下,艾青作品中鲁迅传统的退却和个人的自贬,并由此转向集体主义的工农兵文学创作等问题,希望以此为延安时期作家的转变研究提供个人案例。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新世纪,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获得者,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网络,形成网瘾,这样严重影响的自身的学习和自身发展。  关键词 网瘾 戒除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对网瘾的定义为: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冲动失控的上网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导致的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1大
同性恋题材长期以来都是遮蔽在主流文化的叙述背景下,从现代到当代,关于同性恋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可谓少,但却在文学史中鲜有提及。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比较复杂的
从解析主体性着手,分析了地理课堂中开展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必要性。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了地理课堂中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及教材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的问
摘 要 教学工作者如何正确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本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年,主要讲述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阐述了如何更好的利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 思维导图 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思维导图”即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它是指“利
摘 要 微课嵌入式教学方法以基础汉字学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提出在教学一体化设计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微课问题集中、时间简短、调用灵活、使用方便等优势,把微课作为组件嵌入不同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学环节,从设计思路、实施环节、教学效果以及总结思考等方面探索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现有文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在内容选择、制作形式、推送时机等多方面作出尝试。  关键词 微课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  中图
被评价为“占领了20世纪东亚文化最大一块领土”的鲁迅先生,其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得到了众多学者、专家的一致肯定。鲁迅毕生为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今,鲁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完成高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广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