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温差对浒苔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yue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浒苔(Ulva)是绿藻门石莼属的一类大型海洋绿藻,种类多,其中浒苔(Ulva prolifera)的环境适应能力强,是我国近海绿潮的优势种。为探究一定程度的昼夜温差对浒苔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本研究设置两个温度梯度,分别是光暗周期培养温度均为22°C(记为22°C)和光暗周期培养温度分别为22°C和18°C(记为22-18°C),结果表明昼夜温差能促进浒苔的生长及其光合色素的增加,转录组测序结果共获得4232条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膜组成部分、以NADH为辅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等。在KEGG分析中,差异基因被分类到19条代谢通路上,主要包括RNA转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氮代谢和蛋白质输出等。没有发现与光合作用、生长相关的差异基因,但是昼夜温差会影响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为研究昼夜温差对浒苔的影响是否受到光照强度的调控,设置了两个光照强度(高光:250μmo L/m~2/s,记为:HL;低光:60μmo L/m~2/s,记为:LL)和两个温度梯度(22°C,22-16°(光暗周期培养温度分别为22°C、16°C))。研究了光照强度和昼夜温差对浒苔的生长、光合放氧速率、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变化的复合效应。结果显示:(1)培养第一天时,浒苔的生长受到光强度和夜间温度的显著影响,生长速率在低光、22-16°C处理下最低,而在高光、22-16°C处理下最高。在不同处理下培养4天后,生长速度基本保持稳定,高光、22-16°C处理下浒苔的生长速率较高;(2)LL、22-16°C条件下培养的浒苔具有较高的Fv’/Fm’、光合放氧速率和叶绿素a(Chl a)含量;(3)HL、22-16°C条件下,藻体SOD活性显着降低;(4)22-16°C培养的藻体具有较高含量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即昼夜温差对浒苔生长的影响受光照强度的调控。为从生长环境史的角度研究昼夜温差对浒苔响应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选取石莼属海藻石莼(Ulva lactuca)、浒苔品系1(sp1,常温种)及品系2(sp2,低温种)为材料,将其培养在恒温22°C和昼夜温差6°C(22-16)及高光(250μmo L/m~2/s)和低光(60μmo L/m~2/s)条件下。待藻体生长稳定后,将其分别置于5个温度水平(10、15、20、25、30°C)和5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0、250、350、450μmo L/m~2/s)进行处理,而后进行叶绿素荧光效率和光合固碳速率的测定。结果发现:(1)浒苔sp1生长速率高于浒苔sp2,石莼生长速率最低。同一光照强度下,昼夜温差促进sp1、sp2的生长,但石莼的生长受到抑制;(2)低光下生长的sp1具有更高的光饱和点,且具有不同生长史的sp1在50μmo L/m~2/s光照下,Fv’/Fm’、α、Ek和r ETRmax取到较大值,在20-30℃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3)当光照强度>150μmo L/m~2/s时,石莼的Fv’/Fm’、α及r ETRmax下降。在20℃和25℃时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且22-16°C培养的石莼对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4)22-16°C培养的sp2,有较高的α、Ek和r ETRmax。即昼夜温差这样的生长温度史影响海藻对光温的瞬时应激能力,并具有种间、品系间的差异。综上,昼夜温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浒苔的生长,但是转录组数据没有得到明显的有差异的通路和关键基因,后续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昼夜温差的效应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的影响,且昼夜温差生长温度史会影响包括浒苔在内的石莼属海藻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他文献
高铁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随着乘坐高铁出行人数增多和手机互联网商机的出现,高铁沿线的网络需求愈发强烈。高铁用户主要集中在高铁车厢,沿线用户非常少,因此高铁覆盖场景具有业务量集中、业务空间固定、数据业务需求高、网络质量需求高的特点。然而,高铁场景用户数量少,导致网络覆盖经济效益低、项目投资收益比低。本文讨论龙伯透镜天线在高铁场景中应用,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并提升投资收益比。
期刊
基于2019年4月(春季)、6月(夏季)以及2015年4月(春季)、6月(夏季)采集到的象山港主要岛屿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数据,采用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次级生产力等生态指标;聚类、多维尺度排序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等群落结构稳定性评价方法;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值种间竞争方法,对春、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春、夏2季共鉴定52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门3
学位
报纸
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PGRP)是一种特异性识别肽聚糖的蛋白,在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PGRP已在不同双壳贝类中报道,然而在缢蛏中还未有发现。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是近年来常受细菌性疾病的侵害,因此研究缢蛏PGRP基因对其先天免疫系统机制的了解
学位
简述了海域无线通信覆盖的特点和覆盖距离的计算方法,介绍了龙伯透镜天线原理、优点及应用龙伯透镜天线的无线网络规划建设流程,并对多频多波束龙伯透镜天线在海域的覆盖情况进行了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在703—798 MHz频段使用龙伯透镜天线时,信号距离海岸线60 km的航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重点覆盖区域信号覆盖可以达到100 km以上。
期刊
<正>《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子宫颈癌年新发病例604 127例,年死亡病例341 831例,其中我国子宫颈癌年新发病例109 741例,年死亡病例59 060例,发病率和病死率呈双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1]。同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等特点。
期刊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目前养殖规模和产量最大的对虾种,年产值240亿美元。近年来因追求高产,高密度、过量饵料投放的养殖模式导致新的病害不断出现。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影响病原菌定殖和提高宿主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决定对虾的健康状况。因此,大量研究关注了影响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环境因素。相比之下,对于生物因素,如环境来源和内部来源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知之甚少
学位
文蛤(Meretrix meretrix)、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经济贝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研究滤食性贝类的营养需求和能量收支时,鳃输送的水量和颗粒保留效率决定了贝类可利用的食物量,因此颗粒保留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本文对文蛤、硬壳蛤及菲律宾蛤仔的颗
学位
龙须菜属(Gracilariopsis)和江蓠属(Gracilaria)海藻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大型红藻,主要用作琼胶提取原料和鲍的饵料。龙须菜(Gp.lemaneiformis)在我国山东、福建等海域广泛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着藻种形态变异、种苗混杂等问题。本论文以9种实验材料——龙须菜(wt、981、Gl-1、Gl-2、Gl-s、Gl-c、Gl-g)、异枝龙须菜(Gp.heteroc
学位
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饲料残渣和动物排泄物使得氨氮在养殖系统中积累,导致水体氨氮超标,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环境问题。绝大多数鱼类对非离子态氨(NH3)非常敏感,高浓度的NH3在鱼体内大量蓄积会引起呼吸过速、过度兴奋、抽搐甚至死亡。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鱼类可以通过鳃将氨直接排出体外,但当环境中氨氮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就必须借助尿素循环完成氨的解毒,而氨基甲酰磷酸合酶Ⅰ(CPSⅠ)是尿素循环的
学位